Monday, May 30, 2011

布城不是荊州

3kingdoms

近日在追看連續劇《三國》。看群雄逐鹿、攻城掠地、巧取豪奪。沉浸在烽煙四起、人喊馬嘶,戰鼓如雷、亂箭飛舞,刀光血影的亂世當中。

回到現實,翻開報紙,驚見丞相,哦不,是首相,呼吁百萬青年捍衛布城。殺氣騰騰!恍惚之間,以為自己還在三國的戰場上。

記得他不久前還說過為捍衛布城,不惜粉身碎骨。莫非首相也在追看《三國》?投入過度,以為現在依然是「馬上得天下」的時代?還以為他變成了主公,天下霸業是他家的家業?

在民主的國家裡,執政黨是受人民之托來管理國家的。執政黨要想繼續執政,要做的是拿出政績爭取民心。不是呼吁人民捍衛政權。

布城不是三國時代的荊州。國陣不是曹操,民聯也不是劉備孫權。

布城不是國陣的,更不是納吉的。除非面對外國入侵,沒有人需要、也沒有人可以號召任何人來捍衛布城。

Friday, May 27, 2011

不要相信

很多人都應該會認為宗教是建立在信仰上的。當然,我也不能說他們不對。但是,說我執著也罷,我總是很介懷人們把「佛教」等同於「信仰」。

記得很多年前的衛塞節,一個當DJ的朋友邀我上他的節目。節目開始前,他的話中總是提到「信佛怎麼怎麼樣」的。我忍不住告訴他,其實我們「信佛的人」一般不說「信佛」,而說「學佛」。佛陀要的不是我們信他,佛陀要的,是我們學習他的教法、實踐他的教法,最重要的是,要我們修證他的教法。

在南傳佛教中廣為人知的《羯臘摩經》(Kalama Sutta)中,佛陀就明確的向我們提出了「不要相信」的十個原則:
1、不要因為某件事,長久以來經常被提起,即予相信。
2、不要因為某些事情已形成傳統,即予相信。
3、不要因為消息已經傳遍整個村落,即予相信。
4、不要因某事在經典上有記載,即予相信。
5、不要因為某事正好符合邏輯推論,即予相信。
6、不要因某件事基於某一學說觀點而言是正確的,即予相信。
7、不要以為某事正好符合個人的常識判斷,即予相信。
8、不要因某事與個人預設的觀念或理論相符,即予相信。
9、不要因為說者外表看起來可信,即予相信。
10、不要因為這一位沙門或宗教師是我們的老師,即予相信。

我更記得當年聆聽達摩難陀長老開示時,長老所說的,只有當我們不知道真相的時候,我們才需要相信。當我們如實知道實相時,我們就不必相信了。就像當有人把你帶到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房間,並告訴你,這房裡有一座佛台。你相信嗎?你也許相信,你也許不相信。但是你所以要選擇相信或不相信,正是因為你不知道實相。

當我們把燈點亮了,你終於看見佛台了,或者你終於看見並沒有佛台。這時如果那人再問你,「你相信這房裡有一座佛台嗎」,你就會覺得他的問題是廢話了!

所以,在佛教,重點不是要相信甚麽,而是要點亮我們的菩提心燈。就像華嚴經云:「譬如一燈入於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菩提心燈亦復如此。」

Sunday, May 22, 2011

菩提樹下善緣結

菩提園,位於沙亞南,並由馬來西亞佛教發展基金會籌建。和普照寺一樣經歷重重波折。最近終於完成第一階段的工程。隨着大殿的工程完成,建委會也趁今年衛塞節慶祝佛陀成道兩千六百年之際,在今天辦了便開生面的「菩提樹下善緣結」種植菩提樹大典。菩提園建委會主席洪祖豐在致詞中表示這是很殊勝的因緣,而且是一次種植兩棵菩提樹。他還說,佛陀在成道後也對菩提樹感恩。
P5220310種樹前,我等恭請三大傳承的法師們誦經祈福。待種的菩提樹置於佛前兩旁。

P5220313在眾法師的帶領下,居士們將菩提樹移植到大殿外事先挖好的坑洞裡。

P5220325所有出席的居士,不分老少,在法師的祈福下,都一同參與種樹。

tree-planting我也有幸參與了這個殊勝的慶典。

菩提為智慧之義。菩提樹即智慧之樹。但願,我們在種下菩提樹的當下,也切記時時灌溉我們內心的智慧之樹。

Monday, May 16, 2011

佛教的孝順思想

母親節剛過,父親節即臨。在這雙親節之間,我偶翻閱舊《佛教文摘》,卻那麼巧看到這篇《《雜阿含》的孝順思想》。該文刊登於二〇〇二年六月份之104期《佛教文摘》,作者開達法師。法師在該文中,摘錄了不少和孝順有關的經文,我覺得很值得我等依教奉行,特此轉摘。惟,經數及按為我個人所加。
何者為根本火?隨時恭敬。奉事供養。施其安樂。謂善男子方便得財。手足勤苦。如法所得。供養父母。令得安樂。是名根本火。何故名為根本。若善男子從彼而生。所謂父母。故名根本。善男子以崇本故。隨時恭敬。奉事供養。施以安樂。
〈雜阿含經、第四卷、第九三經〉
按:古代印度有祀火的婆羅門,即認為點燈拜火現世可得到幸運平安之類的事,或死後可往生梵天等。佛陀認為那不是真實的點燈祀火。

佛陀時代,有位婆羅門教的老宗教師,本來頗為富有,後因將所有產業都給了孩子,二其子卻不懂得孝順,弄得自己要持着拐杖和缽去一家家乞食,於是佛陀憐憫他而對他說:「汝能於我所受誦一偈,還歸於眾中,為兒說耶?」
婆羅門白佛:「能受,瞿曇。」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生子心歡喜。為子聚財物。復為娉娶妻。而自捨出家。邊鄙田宅兒。違負於其父。人形羅剎心。棄捨於尊老。老馬無復用。則奪其麪麥。子少而父老。家家行乞食。其杖為最勝。非子離恩愛。為我防惡牛。危險地得安。能卻凶暴狗。扶我暗處行。避深坑空井。草木棘刺林。憑杖威力故。跱立不墮落。」

時,婆羅門從世尊受斯偈已,還歸婆羅門大眾中為子而說,先白大眾:聽我所說。

然後誦偈,如上廣說。其子愧怖,即抱其父,還將入家,摩身洗浴,覆以青衣被,立為家主。
〈雜阿含經、第四卷、第九六經〉

時,有年少婆羅門名鬱多羅,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常如法行乞,持用供養父母,令得樂離苦。世尊!我作如是,為多福不?」 佛告鬱多羅:「實有多福。所以者何?若有如法乞求,供養父母,令其安樂,除苦惱者,實有大福。」爾時,世尊即說偈言:「如汝於父母,恭敬修供養,現世名稱流,命終生天上。」
〈雜阿含經、第四卷、第八八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淨法,能護世間。何等為二?所謂慚、愧。假使世間無此二淨法者,世間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親、師長尊卑之序,顛倒渾亂,如畜生趣。以有二種淨法,所謂慚、愧,是故世間知有父母,乃至師長尊卑之序,則不渾亂,如畜生趣。」
〈雜阿含經、第四十七卷、第一二四三經〉

若父母年老,不及時奉養,有財而不施,是則墮負門。於父母兄弟,搥打而罵辱,無有尊卑序,是則墮負門。佛及弟子眾,在家與出家,毀呰不恭敬,是則墮負門。
〈雜阿含經、第四十八卷、第一二七九經〉

世尊告諸比丘。若能受持七種受者。以是因緣得生天帝釋處。謂天帝釋本為人時。供養父母。及家諸尊長。和顏軟語。不惡口。不兩舌。常真實言。於慳吝世間。雖在居家而不慳惜。行解脫施。勤施。常樂行施。施會供養。等施一切。
〈雜阿含經、第四十卷、第一一〇四經〉

Wednesday, May 11, 2011

佛陀教我們如何投票

本文為《普門》雜誌邀稿

砂拉越州選舉剛過,全國大選應該也會落在不久的將來。在民主的國家,投選政府是人民的權利,選擇一個好政府管理國家更是人民的責任。佛教徒身為國家的一員,必然也要履行作為人民的責任。然而佛教徒該如何投下他手中寶貴的一票呢?佛典中不乏佛陀對「好政府」的定義。其中我認為佛陀所教誨的「七不退法」及「國王十德」可以作為我們衡量何謂好政府(或政黨)的標准,更可以視為佛陀在教導我們如何投選政府。

在《南傳大般涅槃經》中,佛陀對摩揭陀國大臣禹舍開示了「七不退法」。佛陀指出那些能做到「七不退法」的國家,它將會越來越興盛,而不會退步。此「七不退法」即:(一)經常聚集開會;(二)在會議中上下一心的共同處理大眾事務及相互負責;(三)遵循既有的製度,不輕易更改;(四)尊崇老人,並藉重耆老的經驗;(五)不侵犯婦女;(六)勤於維護既有的寺廟;(七)能擁護供養阿羅漢聖者。

從「七不退法」,我們可以看到佛陀對執政者的要求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一是社會層面,即(四)、(五)、(六)及(七)項;另一個當然就是政治或行政層面,即(一)、(二)、(三)及(四)項。第四項同時可以列入社會層面和政治層面。從社會層面看,它意指敬老,從行政層面看則是尊重熟練於國家政務之元老的意思。

「七不退法」在政治層面上的主張,反映了佛陀推崇的政治制度為議會民主制。實際上,佛陀也以此制度建立僧團。我們以此可以推論佛教不認同獨裁和專政。在第二項,我們看到佛陀推崇為人民服務及負責任的政府。第三項更突出了佛陀認為政府也得依法行事。「七不退法」在社會層面的主張,可以推論為一個好的政府必須也是一個尊重社會各階層的政府。

另一方面,在《增壹阿含經》結禁品第四十六第7經中,佛陀也指出國王所不應成就的十惡,以及國王所應具足的十德。此「國王十德」為:(1)不著財物,不與瞋恚,亦複不以小事起怒害心;(2)受群臣諫,不逆其辭;(3)常好惠施,與民同歡;(4)以法取物,不以非法;(5)不著他色,恒自守護其妻;(6)不飲酒,心不荒亂;(7)不戲笑,降伏外敵;(8)案法治化,終無阿曲;(9)與群臣和穆,無有競爭;(10)無有病患,氣力強盛。

當然,這是佛陀在當時的政治體制下對當時的國王所說的,因此不免有「人治」的色彩,譬如「不著他色、不飲酒、不戲笑、無病患」等私德。來到現代的民主體制,我們可以把「國王」視為現有的民選政府,因此不妨把「私德」放在次要位置,而把重點放在(1)、(2)、(3)、(4)及(8)項上。

第(1)項中的「不著財物」,明顯的就是指從政者必須廉潔不貪汙。「不與瞋恚,亦複不以小事起怒害心」,放在今日的語境則是執政者不能以惡法和暴力對付民眾,更不能濫權對付異己分子。關於第(2)項「受群臣諫,不逆其辭」,我認為「群臣」一詞放在今日的語境不只是指當朝官員,還必須包括所有的國會議員及人民代議士。因此一個好的政府是一個尊重在野議員意見的政府。第(3)項「常好惠施,與民同歡」則是指政府必須推行惠及全民的政策,而不是只惠及一小部分利益掛鉤者。第(4)項和七不退法中第(三)項相同,指出執政者不能搞特權,也得依法行事,更不能濫權徇私。

第(8)項的“案法治化,終無阿曲”特別叫我唏噓。兩千六百年前的佛陀就已經提出了司法必須公正。而古今中外,多少冤案卻不斷上演,直到今日依然如此。在“國王十惡”中,佛陀指出的其中一惡恰是「枉諸人民,橫取系閉,在牢獄中,無有出期」。緬甸軍人政府對昂山素姬的禁錮和最近中國艾未未的被囚禁是最鮮明的例子。

統合而言,佛教推崇的是以民為本、聽取民意的政府。一個民主體制下好的政府,必須是一個廉潔不貪汙、守法不濫權、不搞特權、推行惠民政策、聆聽人民意願、尊重在野議員、不濫權對付異己分子、確保司法公正的政府。這雖然是兩千六百年前佛陀的教誨,卻依然如此切合我們今日的政治處境。以上的七不退法和國王十德,為從政者,特別是執政者立下了典範,更是我們在投選政府時很好的參考。大選來時,記得佛陀曾教我們如何投票。

Sunday, May 8, 2011

讀梁文道

梁文道最近在馬來西亞很紅。不久前來了馬來西亞當了一場佛教研討會的主持人。最近更因為說站台藝人很低級而引起議論。

剛巧我目前正在讀梁文道的《我執》。這是在尊孔獨中書展買的書。此書收集的是梁文道於2006年至2007年間,在香港一家報刊上的專欄所發表的文章。不是大塊頭文章,而是他的一些小品或隨筆。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談談自己喜歡的書與文,聊聊自己的前塵往事,說說那些無法釋懷的思緒,關於禁欲與愛……」。雖然他其實是想「弄一批看起來很『感性抒情』的思考筆記」但是他的這些文章還是寫得感性不足,理性有餘。

對梁文道的這些文章,香港作家鄧小樺在序文〈星辰也有憂鬱的影子〉中這麼形容:「那個專欄裏呈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梁文道——一個理性睿智的公共人物,平時挾泰山而超北海的,原來內在也有諸種深沉的軟弱,難以排解的焦慮,諸種人際必有的磨擦原來也如藤蔓糾纏在他那看來水鏡鑑人的心靈裏,長成一片過於深邃的陰霾。」

鄧小樺在序文中對梁文道推崇備至。在我國崇拜梁文道的人也不少。相對之下,Sow Meng Keong在Facebook裡所說的就比較異類。但是也確有值得我人思索之處。他這麼說:「很多年前,梁文道來馬,與眾人交流,席間談到報業壟斷的惡劣影響,和他一起出席的小弟趕緊說:我們不談這個問題,請大家不要給文道造成困擾……我記得梁文道對此沒甚表示,僅說會好好研究之類的話。不久,梁文道成為壟斷媒體集團力捧的海外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