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4, 2020

米花之味

本文发表于《佛教文摘》第167期

绝对是偶然的看了《米花之味》这部电影。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向来耐得住慢节奏,我或许也没有耐心继续往下看这部节奏很缓慢的电影,如果我不耐住性子往下看,我也就错过了一部好电影。

不过,话说回来,这其实只是一部很平实的电影。故事也很简单,说的是在城里工作的傣族妈妈叶楠,辞去工作,回到乡下照顾留守乡下的叛逆期女儿喃杭,当中如何重新适应乡下生活以及和女儿如何从陌生到对抗到放弃再到互相知心的故事。我不知道这问题在中国大陆有多严重,但是在电影里,几乎所有的孩童的父母都长期在城里工作,孩子们都由祖父母看顾成长。但是电影要说的明显不只是留守儿童的问题。

喃杭也同样的自小在乡下由爷爷照顾长大,结果变成了问题少女,她无心学业,品行顽劣,除了爱玩手机还常说谎偷东西。但是她内心深处应该还是在乎妈妈的。在她偷了寺庙里人们供佛的钱花(用纸币折成的花)后,叶楠觉得很无助,觉得自己没有用,而且诶放弃城里的工作回来乡下没有意义,倒不如重新回到城里去,至少可以赚多一些钱。当然,最后还是走不成。这事喃杭看似不知道。

后来喃杭的知心好友喃湘露得了重病,喃杭去探望她时,喃湘露说,她以前生的都是小病,家里人都不回来看她,这次她要生个大病。她不知道她其实真的得了重病,而且已经是无治的重病。她也终于盼到了她的父母回来。当时,喃杭回答她的是:“我妈妈也差点不要我了。”两个女孩看似纯真的谈话,却其实让人觉得无比沉重。

因为喃湘露的病,电影里也云淡风轻似提到了其他问题。喃湘露的病无法治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她的家人无法送她到大医院,因为很远很贵。此外山神也间接告诉他们她得病是因为村民太久没去山里拜石佛了。村民说他们已经五年没去拜石佛,自从五年前那里变成旅游景点收门票后便不曾去过。

这绝不是什么大制作。没有任何大牌演员,更没有现在很多电影的科技制作,就是一本平实的电影,即使母女的冲突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根据事后看的资料,除了女主角英泽和电影里的老师,里头的其他角色都是由当地人本色出演。

电影里的对白语言也很特别,不是一般我们听到的标准发音。资料说电影里的对白用的是当地的方言,但我觉得应该可能只是当地人说的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就像马来西亚人说的有特色的华语。只有在娶新娘时唱的歌和年老灵媒在为喃湘露治病时的念诵,用的才是真正的当地方言。

这部电影吸引我的还有傣族乡下的风土人情。虽然不是记录片,但是对我而言除了看电影,也有看纪录片的感觉,特别是里头的许多长镜头。电影也让我们看到为了祈求佛陀庇佑的傣族的拜佛舞蹈,特别是最后叶楠和女儿一起进入到溶洞石佛前的舞蹈,更是带有多重的寓意。

电影里的许多情节也描述了当地傣族人和生活和南传佛教息息相关,甚至当地的青少年晚上需要wifi玩手机游戏也到佛寺外头,因为只有佛寺有wifi。一对新人结婚,新郎新娘也都到佛寺礼佛和供佛。只是这对新人穿的不是传统服饰,而是西式礼服。或许电影也想告诉我们西方和现代的文化也悄悄的在改变着这里。就像电影里的山神透过灵媒的口说,米花的味道已经变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