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9, 2020

国家恩和爱国

本文发表于南洋商报《登彼岸》网络版【2019年9月26日:风声雨声

刚过去的八月三十一日是我国的国庆日,九月十六日则是马来西亚日。这两个都是国人表示爱国的好日子,而佛教界也往往在这个时期特别会提起四重恩里的国家恩,并借此呼吁大众要爱国报国恩。个人对于四重恩,特别是里头的“国家恩”,一直觉得有点蹊跷,向来不知道要如何解说,二来似乎只在北传佛教听过“四重恩”这个名词,而不曾在任何南传佛教圈子听闻。

好奇之下,搜索了四重恩的出处,果然它来自《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经名就已经开宗明义告诉我们这是一部大乘经典。维基百科这么介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收于大正藏本缘部。该经中叙述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为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开示出家住阿兰若者,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而成佛道。 自古以来,以经中关于报四恩之思想而驰名。”

然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头说的四重恩的原文并没有“国家恩”,而是“国王恩”。也许国王恩在现代的社会已经不适用,所以后人就以“国家恩”来取代“国王恩”,此外我也见过有者使用“国土恩”一词。然而我在阅读有关经文内容后,却觉得这里的“国王”一词不宜以“国家”来取代,更不适合以“国土”来取代,同时很多关于“国家恩“的解说明显的是从”国家“一词自行想当然的解说,而完全不符该经里的原意。因为心地观经里头说的”国王恩“指的是国王如果正治,如何造福人民。以现代的政治制度来说,实则应该以“施政者”或“政府”来取代。然而如此一来,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在民主国家,要求人民感恩政府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感恩政府而进一步要求爱国或爱政府就更远离民主观念了。

佛教徒应当对一切心怀感恩,当然不该特地排除施政者或政府,但是却也不必特别或过度强调。我想起不久前看的《权力的游戏》电视剧里太监大臣瓦里斯说他效忠的不是国王,而是国家,而他指的国家不是施政者,而是人民。此外,大乘佛教中也有另一个相关的重要理念则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然而这里的国土有多重含义,很多时候更倾向于“佛土”的概念,有时也指“自心净土”。当然也有指“人间国土”的,但是终极目标还是要把此“人间国土”庄严成“佛国净土”。而且“庄严国土”的目的是“利乐有情”,而不是为了向施政者报恩或因为爱国。所以我觉得“利乐有情”才是重点。如果施政者无法正确施政而无法“利乐有情“,我们难道还要感恩施政者,或者是由”施政者“引申出来的”国家“吗?

另一方面,我们也总喜欢说“没有国哪有家”,但是实际上却是先有家才有国。而且你的家永远都是你的家,但是你的国却会变成不是你的国。就算不论移民,国家也不是永恒不变的个体。比如,在1962年,新加坡人是马来西亚人,但是今天,新加坡人不再是马来西亚人。国家解体变成其他国家在近代也不少见,如苏联和南斯拉夫。我也记得好久以前曾听过一个澳洲法师的开示,他说就连我们的国家也是无常的。我们现在这个称为国家的这片土地叫做马来西亚,但是在一百年前它不叫马来西亚。我们也无法知道,一百年后,它还是不是马来西亚。

最近观看电视剧《切诺拜尔》这部重现三十年前发生在前苏联切诺拜尔的核爆事件,也让我感触良多。剧中,政府要员都以“爱国”为出发点,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将数以万计的人民的性命视为草芥。国家和人民,何者为重?对我而言,答案理所当然是“人民”。除了在非常时期,比如战争,我觉得我们实没有必要不断或过度强调爱国精神。反而我们更应该强调普世价值观。佛教教导我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悲对待一切众生。佛教徒固然有国籍,但是佛教和慈悲没有国界。

Saturday, February 15, 2020

权力游戏中的佛法

本文发表于南洋商报《登彼岸》网络版【2019年8月29日:风声雨声

《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 最终季在今年四年推出,于是这部曾经获奖无数的剧集,再次成为许多人的热门话题。这个剧集的故事里有各种元素:战争、权斗、魔幻、法术、信仰、宗教狂热、侠义。有时候,我感觉像在看《三国》或《楚汉》的西方版,有时候又像是《西游记》的西方版。但是,故事情节却与历史和当下的世界有着太多相似之处。因为,人性是相同的。我不知道原著作者写这部作品是不是想表达什么观念,但是我看观看的当儿却总是不自禁的想到佛陀的教诲。

故事发生在虚构的国度,有着众多的人物以及彼此错综复杂的关系,因而展开了非常复杂的剧情。剧中的人物,除了少数明显的奸诈之徒和忠义或侠义之辈外,大多数人物都游移于善与恶之间。真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故事里有两个大陆,即东土(Westeros)和西域(Esso),主要的剧情发生在东土。东土有一个中央王朝,下有归附中央的七个王国,分别由不同家族领导,七王国之内及之外也有其他权贵家族。

为夺取中央王朝及各自利益,这些王国和家族彼此争战,同时也因着各种利害关系而结盟,关系瞬息万变。此外七王国也必须面对极北之地的白行人和野人的袭击。所谓“白行人”即是活死人,由夜王所领导。夜王可以把所有未经焚化的死尸变成白行人,在此之前白行人已经不曾出现几千年。

剧名叫《权力的游戏》,所以“权力”是这部剧的主题。在这部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权力如何让人疯狂。我在观看的当下不断的想起佛陀所开示的三毒“贪、嗔、痴“。权力让三毒完全蒙蔽人性,甚至于让人失去人性。在权力场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盘算。谁也不知道谁才是可以信任的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对的。凡是自己迈向目标的障碍都必须被清除,不论是谁。

对权力的贪着,不仅让人出卖朋友、弑君杀主,让兄弟姐妹互相残杀,孩子杀死父亲,甚至还禽兽不如的连自己稚龄的孩子的性命也可以牺牲。剧中有一句对白让我感触良深:“动物只是跟随自己的天性,而我们却是违背自己的天性。”我无法理解,用如此的手段赢得的胜利和权位真的有意义吗?赢得了王位后,夜深人静或午夜梦回之际,内心能够安宁吗?更悲哀的是,最后的胜利也不属于自己。

在这部剧里,我也看到了部族之间的仇恨和猜疑,部族之间的政治对立,让三毒中的“嗔”也蒙蔽了人性。一个本是自己最信任、最崇敬的人,只因为他为更大的目的和原本对立的部族握手言和,于是突然之间变成了自己最大的仇人,而必须把他置于死地。一再出现的剧情是,各路诸侯为了一己的“嗔“,可以屠杀一族人乃至于整座城市的人,即使明知道那些人都是无辜的。我无法不去联想最近香港”反送中“事件当中,网上许多要杀掉对立立场者的言论。同时,也自然联想到马来西亚今日的族群和宗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最近的爪夷文字和扎基尔事件,都一再的撕裂各族或各宗教徒之间的关系,完全凸显了各族群之间由于长期的对立关系而产生的”嗔“。

此外,我也看到人们的痴是如何可怕。因为自己的贪和嗔,赔上了孩子的命,自己也因此遭受到身心的折磨,然而却是完全不醒悟。当往昔所造的恶业带来了可怕的恶果时,他们想的不是忏悔,而是发誓以后如何以更狠毒的手段去报复。当然剧里也有智者,说了这么一句话““暴力是一种疾病。你不能把它传播给其他人来治愈它。”一如佛陀所说的“仇恨无法平息仇恨”。

当白行人在黑夜之王的带领下南下发动攻击时,多个家族以及野人为了对抗白行人,放下彼此的敌意而联合起来共同抗战,因为他们认为“真正的战争不是在家族之间,而是在生和死之间”。这里的生和死指的是活人和活死人(白行人)之间的战争。然而这句话让我联想到的却是我们各人的生死。我们终日里为各种目标打拼,完全忘了生死大事,浑不知在生死大事面前,其实所有的这一切也立刻变得不重要了。

剧集到最后,所有精于权争、觊觎权位的野心家都完全失败及相继死去。最后掌握权力的却是那些不愿滥杀、在乎生命多于权位的人。也许虽然看来剧中人大都善恶难辨,但是其实该剧还是有善恶观念的!

Saturday, February 1, 2020

因果和死刑存废

本文发表于南洋商报《登彼岸》网络版【2019年7月25日:风声雨声

我国首相马哈迪日前证实,政府决定将修法移除“强制死刑”,并赋予法官在涉及死刑案件的酌量权。这符合希盟第14届大选所发表的《希望宣言》里的承诺,即一旦执政,希盟将废除“所有法令内的强制性死刑”。但是希盟上台后,掌管法律事务的首相署部长刘伟强却多次表明,政府有意全面废除死刑。

刘部长的全面废除死刑言论,引起国内许多人的强烈反弹。明显的国人无法接受全面废除死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些人反对废死的言论,似乎认为废除了死刑,犯了死刑罪的人便不必受刑,那明显是不正确和不成熟的。对更多人来说,废除死刑即等于正义无法伸张,因为长期以来的“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因果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存在人们的思想里。甚至星云法师大约十年前也曾为支持死刑而撰文《造因不受果报,不合天理》。

实际上,愚鲁如我,一直无法理解法师的这个命题。以我对佛教因果观的理解,有因必有果。浅见认为“造因不受果报”是不成立的,一个人在法律上不被处以死刑,不等同于他不受果报。难道在没有死刑的国家,就不存在因果了吗?实际上,一个人不管是不是被处以死刑都是他的果报,死刑固然是果报,没有死刑也一样是果报。毕竟因果不是直线式的,更不是一因一果的。

而且佛教的因果还是跨越三世的:即前世、今世、来世。这前世和来世也不只是前一世和下一世,而是指过去世、今世和未来世,即是说可以是过去的许多世和未来的许多世。我们常说“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世。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显的一个人今世会做出需要予以处死的恶业,必也存在着过去世的因。同样的,今生所发生的种种,也会成为未来世的果。

职是之故,从三世因果的角度去看,把一个恶人处死,肯定没有把问题解决,那不过是让他把问题带到未来世。就像对于应否把坏学生开除出校的辩论,我以前常听说的反方辩解所指出的,校方必须负起教育该学生,引发他向善,而不是把问题推给社会。一行禅师把杀人的人看成是病人,是需要我们协助的人。这一点我是认同的。他做了恶事,当然必须受惩罚,但是与此同时,国家及社会也必须负起责任教化他。更何况,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生命不是一期就终了。

大乘佛教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可以说每一个引述这句话的人无不对地藏菩萨的这个悲愿感动。会下地狱的,当然是罪大恶极之辈,他们所犯的恶肯定不只一般杀人那么简单。对于这样罪大恶极的众生,地藏菩萨以及所有推崇地藏菩萨悲愿的佛教徒,都认为我们不该放弃,他们都仍然是我们必须度化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地狱里的罪孽深重的众生,我们都认为要度化,但是对于在人间作恶的人,我们却要把他们“开除”出去呢?

当然回到现实社会,我们无法要求人人从佛教的因果观去看死刑。社会中人有他们当下要看到的正义。因此全面废除死刑是过于的理想主义,政府目前“废除强制死刑”的立场也许更能被接受,至少到目前没有看到对“废除强制死刑”的社会反弹。所以,因应当下社会的因,目前我们在我国能看到的果是“废除强制死刑”。期待以后我们能够拥有“全面废除死刑”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