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31, 2013

Tanda Putera

我沒有看Tanda Putera。也完全沒打算看。但是從媒體上的擾擾攘攘,我知道這是一部以歷史為題材的電影。從一些影評和報導,也發現這只是一不粗製濫造的電影。鏡頭裡出現很多1969年不該出現的東西,甚至連當年的最高元首的肖像也弄錯了。

不過當然,這部電影所以引起那麼多的爭議,完全是因為電影裡的「歷史事蹟」。有人認為那是正確的歷史,有人認為那是惡意的污衊某些人。於是一部電影變成了政治課題。彷彿這部電影神通廣大,凡是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會被洗腦一般。

我覺得Tanda Putera只是一部電影,不是歷史紀錄片。無論巫統還是行動黨都沒有必要無限放大一部電影。而且電影是藝術創作,該電影的導演也說了,故事是虛構的。就像金庸的小說大量採用歷史事件和人物,但是不能改變他的小說是虛構的這一事實。

電影從不同角度詮釋歷史其實是很普遍的現象。我們當然可以不認同。不認同的話,可以批評,可以指正,但是沒有必要去禁止它。更何況,「被禁」對電影和小說來說,其實是最好的宣傳。一部原本引不起太多人注意的作品,只要被禁,就會馬上身價百倍。

另一方面,這部電影背後的巫統身影那麼明顯,也讓我覺得我國的政治真的在往後退。這種共產黨文革時期的樣板戲戲碼竟然在獨立五十六後的馬來西亞出現,真的讓我太失望了。

Sunday, August 11, 2013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王的盛宴》是讓我們換一個角度看歷史的電影。它的劇情也許並不完全符合歷史的記載,但是歷史記載的難道就是真正的歷史嗎?電影裡蕭何對史官說的一番話,以及接着呂后和他的對話,就很好的表達了歷史記載不過是當權派的一派說辭。所以電影裡韓信的歷史是呂后所寫的。

電影以劉邦的自白或者更貼切的說該是夢囈開始,並且不斷穿插「沛縣劉季」的旁白。劉季是劉邦的原名。而這些夢囈和旁白反映的是劉邦內心一直存在的恐懼。從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時便開始有的恐懼。雖然當時已經滅了項羽當上漢朝的開朝皇帝,也把他的第一大功臣韓信關了起來,但是他的內心深處依舊對項羽和韓信深感恐懼,不斷做着和他們有關的噩夢。

電影裡的劉邦是個孱弱的老人,恐懼着他好不容易得來的天下會被他的部屬奪去,但是除了恐懼和噩夢,他無能為力了。所以我們看到真正掌權的是呂后。也許如果沒有呂后,漢朝真的可能像秦朝一樣,只傳一代便被人給滅了。

我不通歷史,但是覺得不論是劉邦還是項羽,其實和他們要滅的秦是一樣的。他們要滅秦,但是本身後來卻成了另一個秦。所以我反而特別欣賞韓信。曾經他的兵力超越項羽和劉邦的總和,但是他沒有奪取天下之想。他在電影裡對張良說,他和劉邦與項羽以及和張良蕭何等人都不一樣,因為他認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他堅持「帝王將相,寧有種乎」。結果「帝王將相,寧有種乎」這句當年項羽劉邦推翻暴秦的口號,最後卻成了呂后非殺了他不可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