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供《佛教文摘》147期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不記得第一次看到這首情詩是什麼時候了。當時只覺得這首詩很美,裡頭的矛盾也有很大的張力。後來發現據說這是第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詩,頓時覺得這詩變得更有想像空間。之後也斷斷續續的看過一些關於倉央嘉措的事蹟和一些他的其他詩作。對於他寫了那麼多那麼優美的情詩,一方面被他的才華所攝,一方面又對他身為六世達賴卻寫了那麼多那麼纏綿的詩作,覺得很不可思議。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這是第二首讓我印象深刻的「倉央嘉措的詩」。也讓我對這個西藏僧王的生平事蹟深感興趣。不久前在一場書展看到姚敏所著的《不負如來不負卿——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詩與情》一書。此書還附送一本《倉央嘉措情歌全集》。當時不作多想便把書放進買書的藍子裡。回家把書打開一看,赫然發現原來這個姚敏不是我以為的那個作曲家姚敏。這個姚敏是個成都女子,1973年生於川北。關於她的簡介很優美:「將文字當作世俗人生轉角處安靜溫暖的光亮。視書寫為暗夜獨舞,一個人的靜修。」
然後,第二個「赫然」便是發現原來所謂倉央嘉措的詩作,其實是翻譯的作品。譯者為曾緘。於是一個念頭湧上心頭:那麼說那些美麗的情詩裡頭的纏綿悱惻的文字,其實並不是倉央嘉措的手筆。我還曾天真的以為「怎麼倉央嘉措的漢文那麼強?」。於是上網查找了資料。結果有了第三個「赫然」,原來我之前所看到的倉央嘉措的情詩,其實不能算是倉央嘉措的詩,而是曾緘根據倉央嘉措的原詩,假翻譯之名而作的「再創作」。
一般認為真正忠於原著的譯本是於道泉所譯的。於道泉(1901~1992),藏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字伯源,山東省臨淄縣人。 1930年集成《第六代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情歌》。我雖然不會藏文,沒有看過更是看不懂藏文原著,但是在看了於道泉的譯本後,我倒是覺得於道泉的版本的淳樸應該才是生活在西藏自然山林間的倉央嘉措的文筆。
所謂倉央嘉措最著名的詩作《不負如來不負卿》,於道泉的版本是這樣的:“若要隨彼女的心意,今生與佛法的緣分斷絕了;若要往空寂的山嶺間去雲遊,就把彼女的心願違背了。”從這裡可以看到,那一句最為人稱頌的《不負如來不負卿》,竟然是曾緘自己揣測推敲出來的文字。
而那首《第一最好不相見》就離倉央嘉措更遠了。於道泉的翻譯是這樣的:「第一最好是不相見,如此便可不至相戀。第二最好是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用相思。」而曾緘的翻譯則是:「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生死作相思。」。如果於道泉的翻譯確實忠於原著,那麼曾緘的譯作又是一次「再創作」了。至於前面所提的那首從「第一最好不相見」一直到「第十最好不相遇」的詩以及以此稍微改動,並冠上「詞:倉央嘉措」的一首電影主題曲,就更是後人的牽強附會了!
网上所流传仓央嘉措的诗多半是伪作的,你说的那一首《第一最好不相見》我看到一些资料只有前四句和后四句是翻译来的,其余第三到第十都是网友自己自作多情“再创作”的作品,据说他的诗基本上是不会超过四句的形式的。
ReplyDelete诗人写诗,读者读诗。诗人在完成作品以後,作者便會死,所以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作为代价,这是罗兰巴特提出的概念,文本一旦产生,作者已死,大家都会用自己的文化脉络去解读这些文字,去创造自己的意义,寻找阅读的创造性。
其实“再创作”也是蛮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