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26, 2021

当代佛教论坛体现佛教当代关怀

【本文发表于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50周年纪念特刊】

马佛青自2000年之后举办了不少的,并各以中英文为媒介的佛教论坛。那是马佛青创会50年内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甚至说它为马佛青2000年后的二十年内的主要里程碑也不为过。这些佛教论坛在中文名称上使用的包括研讨会和论坛,在英文名称上多数时候用的是 “conference” (大型会议,下文以“会议”称之),也偶有用 “seminar” (研讨会)。在本文中,为行文方便,当范称所有类似活动时,则使用“佛教论坛”或“论坛”来概括之。

时代的巨轮在不断的前进。虽然作为出世间法的佛法,是恒古不变的,但是在于世间关怀方面,佛教的面貌和弘法方式,却必须不断的蜕变,以迎合时代的需求。马来西亚佛教的弘法模式在早期都是法师或弘法讲师到各自的佛教会以讲座的方式弘法。当然也办过不少研讨会或座谈会,但是当时的研讨会或座谈会一般规模较小。马佛青曾经办过如《佛法满人间》、《甘露撒红尘》等巡回弘法,即在一个时段内安排不同法师和讲师到多个不同佛教会弘法。这个模式到今天虽然仍然存在,但是在规模上已经式微。其实在2000年前后就已经开始式微。很多弘法讲座的出席率都非常低。

另一方面,在1990年代,马来西亚大专生掀起一股学佛浪潮。继程法师、开照法师等的生活营或禅修营都获得大专生的热烈反应。但是,这些大专生毕业后,大多数都似乎如泥牛入海,回归佛教道场护持佛教的很少,许多也似乎不再参与佛教活动。马佛青一直想法接触这些大专毕业生。同时,马佛青也发现并没有太多活动以年轻成人(即大学毕业后至四十岁这个年龄层)为对象群。而这个年龄层恰是马佛青的对象群,因为马佛青的章程的青年定义是十八岁至四十岁。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2000年,马佛青以及其他马来西亚佛教界活跃分子发现,新加坡的一个英文佛教组织,即佛教联谊会办了一场英文的《全球佛教会议》 (Global Conference of Buddhism),大众的反应非常踊跃,出席人数达千人之多。这个活动的成功,激发了马来西亚佛教界,于是马来西亚的三个佛教组织,即马佛青总会、佛教宝石联谊会 (Buddhist Gem Fellowship) 及马来西亚佛教弘法总会在获得新加坡佛教联谊会的首肯后,于2002年在吉隆坡办了第二届的全球佛教会议。

这场被主办当局称为“马来西亚第一场大型国际佛教会议”的活动,参与者来自国内外,除了以上三个主要主办单位,也还获得世界佛教青年友谊会成为合作单位及另外十五个国内佛教组织成为协办单位。此会议的主题为”佛教让生活更丰硕(Buddhism for a Richer Life)”。会议所探讨的课题广泛,从修行到科学、从佛门到家庭,共邀请来自国内外的十五个佛教三大传承的出家法师、在家居士、学者、行者发表论文报告,其中不乏享誉国际的主讲人。并由我国已故达摩难陀法师及台湾的净耀法师发表主题演讲。

这场佛教会议的反应空前的好,共有近千人出席。会后也成为教内的热门话题。马佛青总会当时认为应该也办一场中文的论坛,以饷国内的中文源流的佛教徒。于是在此英文全球佛教会议结束后,马佛青便开始积极筹办一场中文的国际佛教论坛。《2004国际佛教论坛》的筹备工作就这样的开展了。

《2004国际佛教论坛》获得许多佛教组织的支持与响应,其中国际佛光会马来西亚协会、佛教慈济基金会马来西亚分会及福报杂志为合作单位,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个佛教组织为协办单位。和之前的英文会议一样,此论坛也邀请享誉国际,来自国内外的佛教三大传承的出家法师、在家居士、学者、行者发表论文报告,更邀请到世界佛教华僧会会长兼中国宗教徒协会理事长净心长老发表主题演讲。

马佛青对此论坛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它来展现佛教对当代许多新兴议题的关怀。职是之故,把该论坛的主题定为“佛教的当代关怀”,并因应当时的热门议题“全球化”而把副题定为“全球化的省思与展望”。此论坛共有四个论题:一:环球经济的第三条路、二:环球政治的宗教处境、三:佛教观点论死亡及四:复制生命的挑战。涵盖范围广泛,除了当代迫切性的议题,也不忘佛教本身对生命的关怀,确实做到了当代关怀。

此论坛在2004年四月十日及十一日在吉隆坡举办。由于是多年来难得一遇的大型佛教论坛,此论坛当时在教内深受注目,从筹备、宣传到论坛当日再到论坛之后,都获得国内华文报章广泛报道,以及教内的热切议论,出席人数更达一千人以上,不愧为当年的佛教盛会。

以上的两场中英文佛教论坛可以说为马来西亚佛教开创了一番新景象。从那以后直到今日,马佛青以及其他马来西亚佛教组织办了一场又一场类似的佛教论坛,无疑为马来西亚佛教的弘法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在英文论坛方面,自2002年联办第二届全球佛教会议后,马佛青和宝石友谊会及马弘法总会继续在2007年再次联办第五届全球佛教会议(第三与第四届分别在新加坡和纽西兰举办)。在2010年,由于有其他国家承办全球佛教会议,而以上三个团体又鉴于国内当年有需要办一场佛教论坛,于是便议决易名为世界佛教会议(World Buddhist Conference)而继续举办。接着又在2012年办了一场世界佛教会议。此外,在2006年和2009年,马佛青也以和中文论坛同名的“佛教当代关怀“办了两次英文研讨会。然而2012年至今,长达七年的时期内,马佛青都没有再办大型的英文佛教论坛。

在中文方面,自2004年创办了《国际佛教论坛》后的第二年,马佛青便舍弃该论坛名称,而以该论坛的主题“佛教的当代关怀”为命,另创《佛教当代关怀研讨会》。而且从2005年每隔一或两年办一届,至今已经连办了八届,上一届为2018年《佛教的永续发展》。

回顾所有中英文佛教论坛,我们可以发现英文论坛的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以佛法应对个人生活上所面对的问题。论坛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探讨如何开展或转换心识或情绪,当然也有少数例外,如2002年会议的“科学与现代良知”。在那之后的十年内,马佛青也没有再办如此的论坛。

相对之下,中文论坛的议题则明显的涵盖更大的范围,从比较纯粹佛教教理的探讨(如: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与实践、死亡的智慧),到佛法和生活的关联(如:禅与现代生活),佛教因应时代变迁的挑战(如:佛教的变异、佛教的永续发展),乃至进一步的佛教和各类社会议题的关联(如:原点的向度•时代的广度、佛教的本来面目)都一一涉猎。也许这和国内英文源流佛教徒多为南传信众,中文源流佛教徒多为北传信众有关。南传佛教向来比较注重解脱道,也许因此比较专注于个人的修行。北传佛教则比较关注众生的福祉,可能也就相对的比较关心社会议题。

这一系列的佛教论坛,特别是较早期的论坛,我们发现到许多一般上不出席佛教活动的知识分子的参与,甚至有国会议员主动报名参加。即使在今日的“个人社媒”时代,知识分子仍然较一般人更能影响舆论。因此有更多的知识分子参与佛教的弘化,特别是间接的弘化,对佛教弘化工作必然起着积极作用。所谓间接的弘化,即是说这些知识分子可能在非佛教传统平台上提出佛教的观点,特别是学术会议或学术著作上。此外如果能造就有更多更理解佛教的议员或从政者,对马来西亚佛教的发展必定是正面的。

另一方面,由于这类佛教论坛规模盛大,所以较能获得媒体和大众的垂注,也因此论坛的主题及其他议题也就更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和讨论。佛教对这些议题的主张也就更能让人更广泛的知道。同时,这也可以激起教内重视及思考这些当代议题,让更多人参与讨论,及让更多佛教徒明白佛教如何看待这些新兴议题。此外,它也更能让社会看见佛教对当代议题的关注,对提升佛教的社会形象有很大的助益——佛教不但有着两千五百年的古老智慧,也有最现代的视野;佛教不但关注个人的修行与解脱,也关注新兴科技和科学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良好的社会形象,无疑可以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来接触佛教,并接着学习佛法。同时,这也有利于佛教争取更多社会资源作为佛教弘化之用。

然而,无法否认的事实是,这些佛教论坛,在出席人数和社会议论方面,渐渐的开始不如以往,更加无法复制2002年的英文国际佛教会议或2004年的中文国际佛教论坛的创举。但是仍然能够吸引至少三百人以上出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领佛教界关注当代的议题。盛况不再,除了可能因为已经失去大型会议的新鲜感之外,国内佛教学佛的风气的转变也是一个因素。过去十年,国内学佛者显得更重视禅修。但是,个人觉得类似以上的佛教论坛和禅修并不相悖,甚至可以相辅相成。

综合以上的论述,我寄望马佛青可以继续举办这类佛教论坛,也许规模可以缩小,参加者及讲师人数都可以减少,议题可以更集中,如果可以兼具教理的理论和对时代议题的回应则最为理想。办类似论坛,需要动用相对更多的资源,但是由于这类论坛具有如前所述的种种优势,投入这些资源毕竟还是必须和值得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