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18, 2012

水戰的技術問題

曾有人說過,未來的世界大戰將是爭奪水源之戰。而根據佛教經典的記載,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也曾發生部落之間為了爭奪水源而開戰。今天,我們有幸或不幸的看到了中央政府和雪蘭莪州政府的「水戰」。追根究底這其實卻是一場政治鬥爭。

所以雪隆是不是需要制水?制水究竟是政治決定還是單純的技術決定?我沒有相關資料,無法作答。不過這場鬥爭包含的給水(或稱供水)工程技術層面的知識,卻是可以談一談。

首先是有關「水供儲備」的爭議。雪州水務公司(有趣的是「雪州」水務公司代表的是中央政府而不是雪州政府)表示雪州給水處理廠(或一般稱為濾水廠)的「水供儲備」已經從安全水平的20%下降至2%。另一邊廂,劉天球到了水壩去視察,發現水壩滿溢,於是指出「水供儲備」下降是不正確的。其實他們談的不是同一件事。我相信很多記者在報導時也是不明所以,結果我在閱讀新聞報導一開始時也對這個所謂的「水供儲備」下降不解。

我們今日的社會,是個複雜的社會,包括給水也是一個很複雜的工程。水,要從水壩或河流的原水變成你一扭開水龍頭就有的淨水,必須經過很多過程。籠統的說,原水必須經過給水處理廠的處理,才能變成淨水,然後才輸送給用戶。一般上,我國的給水處理廠在設計上,都有能力處理額外的20%的水流量。舉例說,如果一間給水處理廠的設計流量是100Mld (Million litre per day),那麼這間廠其實可以處理高達120Mld的流量。而這額外的20Mld就是所謂的20%水供儲備。

舉例說明:假設一間水處理廠有五套處理水的設備,那麼一般只有四套投入生產,第五套乃備用或正在被清洗。如果為了應急而必須提供超過設計流量的淨水,而把所有五套設備都用上生產,那麼這間水處理廠便沒有了水供儲備。

然而這20%的水供儲備其實只能做應急之用,不能作為長期的給水方案使用,因為它其實是水處理廠的維修和保養所需要的。所有設備都必須不斷的輪流被清洗,如果所有五套設備都必須投入生產以應付淨水的需求,那麼定期的清洗工作便不能進行了。如果有任何機件故障,而被逼停止使用一套設備時,那麼該處理廠便馬上無法應付需求。

不過,話說回來,雪州的給水處理廠是不是都已經超額應作,我就不得而知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