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應《慈悲》雜誌之邀,為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所辦之《2012佛教當代關懷:佛教的本來面目》而作。
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自2004年舉辦《死亡的智慧》佛教當代關懷研討會以來,多年來不間斷的舉辦各種佛教當代關懷論壇或座談會或研討會。除了馬佛青,這些年來,也有不少佛教組織辦了不少和時事課題相關的討論會。大型者有之,小型者也不少,所涉及的課題廣泛。除了佛教義理的探討,也涉入經濟、政治及其他和現代人生活息息相關的課題,如心理治療、佛教心理學,甚至是2012世界末日等等。同時也包括一些具爭論性的科技發展,如複製人、安樂死等。
我認為這些看似很「理論性」的佛教論壇和佛教修持活動如禪修等,都是傳播佛法所必需的,對佛法久住世間也有相輔相成的作用。我們不得不承認,佛教一直予人一種不問世事、與世隔絕,只管個人修行的宗教。當然,佛教是肯定這種修行的,而且佛法的流傳也仰賴修行人。從出世的角度來看,只要有修行人,佛法就會一直流傳。但是佛教作為一個宗教,它的流傳則必須在入世方面,也能和社會及群眾有所共鳴。要和當代的社會及群眾共鳴,佛教就必須對今日的各類課題和人們的處境作出回應。佛教必須展示它是和當代息息相關的宗教,唯有如此,佛教才能發揮一個現代化宗教在現代社會的影響。
從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後開始向世人宣教以來,佛教已經經歷了兩千五百多年。兩千五百多年來,人類的根本問題依舊,即內心的貪嗔癡和生老病死的本質沒有改變。從根本來說,佛法還是如此的貼切。但是人們所處的環境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即使根本煩惱依舊,但是生活中卻增添了很多佛陀時代所沒有的煩惱。一般佛教徒可能無法從經典中找到針對這些當代煩惱的答案。畢竟佛陀當時是觀機逗教的。所以佛陀沒有針對當時那個時代的眾生所沒有的煩惱開示。佛陀自己也曾說過,他所說法如手上的葉子那麼少,未說的法如林中的葉子那麼多。
因此我們需要教內有智慧的學者和導師們,深入經藏,在經典的教義和現代的煩惱之間融會貫通,然後告訴佛教群眾,從佛陀的本懷去揣測和理解,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及處理我們那許許多多現代特有的煩惱。而類似的佛教當代關懷論壇或研討會或座談會,就正是提供了一個平臺讓這些學者和導師能向佛教群眾講解調服煩惱之道以及和佛教群眾及彼此交流。
另一方面,時代的變遷也產生了許多佛陀時代所沒有的新事物。對於這些新事物,我們無法直接從經典中找到佛教對它們的觀點和立場,如「複製人」、「安樂死」、「基因改造」等。另外,一些以前也許存在但是卻在現代引起爭議的課題,如「同性戀」、「死刑」、「綠色環保」等,一般佛教徒可能無法直接從經典中看到佛教的觀點和立場。以「綠色環保」為例,很多人應該都看到了空理法師參與了「綠色苦行」,心裏可能也認同,但是對於佛教對「綠色環保」的立場和觀點,相信卻是很多人說不上來的。
佛教對以上及其他這裏沒提及的新事物的觀點和看法,不但佛教徒想知道、瞭解,以作為他們行事的參考,同時也是社會人士,特別是社會運動工作者所想知道、瞭解的,因為那將是許多社會運動的重要參考和支撐點。佛教的這些觀點和看法甚至也是政府機構及從政者所想知道、瞭解的,或者是佛教社群希望讓政府機構和從政者知道及瞭解的。這些觀點和看法,往往也對政府的政策和國家的立法,產生影響,乃至於起著左右的作用,或者反過來,政府的政策和國家的立法能夠尊重佛教的觀點和看法。
我們都知道,佛教和世界其他主流宗教有一個很根本的不同,那就是佛教沒有一個至高無上,對宗教事務拍板定論的權威人士或宗教理事會。所以對於以上提及的種種,我們只能通過教內人士的集體討論而達致一個共識。同樣的,類似的佛教當代關懷論壇或研討會或座談會,也提供了一個這樣的好平臺。
當然,有很多議題,佛教界是沒有或還沒有共識的。比如,在淨選盟3.0的集會中,有一些出家人和很多佛教徒鮮明的打起佛教的旗幟參與和支持。他們的行徑,支持者有之,反對者有之。所以我們就需要公開的論壇讓教內人士提出看法。就算最終無法達成共識,也希望達成一個最主流,最能代表大多數佛教徒的立場。同時,這樣的平臺也讓意見相左的雙方瞭解彼此的立足點,而且還將激發大家更深入的去理解和探索佛教的義理。
本著以上的論點,我向來支持各類佛教當代關懷論壇或座談會或研討會。但是正如其他活動一樣的,這些活動也需要佛教社群的擁護和支持才能繼續辦下去。不幸的是,我看到和時事課題相關的佛教活動開始在走下坡。除了籲請佛教大眾重視以外,我想我們也該思索如何讓這類活動和佛教群眾產生更大的共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