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8, 2012

《佛教的本來面目》研討會

photo: weekeat
馬佛青總會在2012年12月22~23日舉辦了《2012佛教當代關懷研討會》。主題為《佛教的本來面目》。我對《佛教當代關懷研討會》有比較特別的感情,因為這是我在馬佛青期間開展起來的一項大型活動。套用現在流行的用語,我個人覺得那是當年馬佛青重要的一項「轉型」,而且也取得很好的成績。當年我們每一屆的參加者都有八百至一千人。

這一次雖然已經從馬佛青退下多年,但是還是參與了2012研討會的籌備工作,只是這次我的工作只限課程的編排,是課程組的一個組員。工作輕鬆,基本上是講講話給給意見。當然我也受課程組所託為這主題、專題及四個議題寫了一些文案。而聯繫講師的工作都由王淑娟一手包辦。後來我也成為了主持人之一。其實一開始課程組本要我當講師的。另外,我們這個課程組是和籌委會分開操作的。在籌委會還沒成立之前,馬佛青便召集了課程組的會議。籌委會是在課程組把課程和講師都敲定了以後才成立的。

這一次的課程我們經過了幾次的討論後,便把節目表和議題定了下來。一共定案了四個議題:《佛教和多元信仰》、《修行和使命》、《佛教和政治》及《佛教和公民社會運動》。因為找不到適當的講師,我們把之前討論的其中一個議題換成了第二天的專題演講:《社交網絡時代:佛教還契機嗎?》。其實主題是最後才決定的。說出來應該會讓很多人意外,這個主題是由鍾寶琴提出來的。後來隨著一些變化,她還當上了籌委會主席。

佛教研討會分兩天進行,第一天邀請了新加坡的廣品法師作《佛教的本來面目》主題演講。廣品法師主要是談佛教的基本教義,相信法師是以此來講解佛教的「本來面目」。 坦白說我覺得法師的演講內容比較「傳統」,和我的設想有些不同。我原是希望這場演講能夠更多的談論佛教對當代議題的觀點和如何回歸佛陀本懷去面對當代的議題。

至於第二天的專題演講,我覺得惠敏法師(台灣法鼓學院校長)很巧妙的把「社交網絡」或web 2.0時代的網絡科技和佛教的修行做了「鏈接」。他的論文發人深省,唯一的遺憾是對於佛教整體,或者佛教團體應該如何因應web 2.0,法師沒有著墨。

至於四個議題,坦白說,並不是每一個講師發表的都切合我們當初構想的內容。但是,每一個講師的演講都有啟發我的地方。其中印象特別深刻的有朱倍賢(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佛學博士)在《佛教與宗教多元》論文中的結論:『總體來說,佛陀在「本體真理」上超然無諍,並解構種種對本體真理的迷思。在與「苦」相關、行為層次的問題,又是不苟且地分別自宗與外道的差異。例如:對於舍利子圓融外道的作法,佛陀竟然是批評舍利子失職,因其未能善於對外道講述佛法解脫道的獨特性。佛陀這種既超然又務實的方式,足以作當代佛教與多元宗教相處的楷模。』

此外昭慧法師的論文也讓我受益良多。而她的演講,為了回應洪祖豐居士,幾乎完全脫稿而出,但是卻完全說出了我心中的話,可惜是脫稿,所以就沒有文字好引用了。

這次的研討會除了講師精闢的理論和精彩的演講,另一個讓我難忘和收穫豐富的是和講師們,特別是劉宇光教授建立了法情。其實和劉教授在台下的聊天,也讓我獲益匪淺。套用馬佛青吳總會長青松先生的話就是「給我一種“在巨人肩膀看世界”的感覺」。

但是很可惜,這次的研討會公眾的反應遠遠不如從前。慶幸的是,現場出席的觀眾看來都覺得這場研討會很好、很受用。這一場研討會,籌委會出盡了法寶,最終只有大約四百人出席。看來,又是馬佛青該「轉型」的時候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