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4, 2013

華人取洋名之我見

在星洲網讀了一篇談《華人取英文名的現象》的文章。發現在面子書上分享這篇文章的朋友不少。看來很多人都對這課題有感受。確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會碰見有洋名的華人。而且這現象在中港台星馬似乎都很正常。當然不認同者會指這些人崇洋——說到崇洋,我記得柏楊曾說過,崇洋沒錯,只要不媚外。所以若以不帶貶義的崇洋來說,說取洋名者崇洋也許也沒錯,至少我沒看過有人為了方便在馬來社會活動而取馬來名的。

不過,我想這可能還有更深一層的原因——那就是華人傳統上對名字的態度,或者說華人的名字文化。我們都知道古代中國人除了名,還有字,有的還有號。有的在家有乳名,上學後有學名。長工及丫鬟到了東家打工,東家也常會給他們另取一個名。有時候,拜師學藝,師父也會給取個名。所以很多人都有很多稱號。而這些稱號是同時存在的,不同的稱號一般上是給不同的對象稱呼。所以他們不是改名,只是多取了一個名。像西遊記的豬八戒,原是天蓬元帥,後來自己取名為豬剛鬣,然後觀音給他取名叫豬悟能,被孫悟空收服後,唐三藏又給取名叫豬八戒。或者像蘇東坡,名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最後卻以蘇東坡聞名。

其實除了洋名之外,很多華人其實也會取其他名字。比如佛教徒也往往會有個法名,特別是漢傳佛教徒,在皈依時,皈依師一般都會給個法名。我就知道有一些佛友在佛教圈子裡是互相以法名稱呼的,甚至於有時忘了對方的真實名字。而不少南傳佛教徒朋友也會給自己取個巴利名字。現在更有不少年輕的佛教徒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取巴利文名字。

所以取一個洋名,也許只不過是現代人的一個「號」罷了。因為我發現所有我知道使用洋名的華人,其實都沒有放棄他們的中文名,而且也不會刻意隱瞞自己的中文名,更不會以自己的中文名為恥。洋名對他們來說,就只不過是另一個稱號罷了,是在不同場合,給不同對象稱呼的另一個稱號。

2 comments:

  1. 這裡補充一點:大概在2000年,皈依伊斯蘭已經不需要放 “ Bin Abdullah ” ;時至今日,也不需要取宗教名(馬來名字),允許用回原來的名字。

    ReplyDelete
  2. hehe... 我叫ringo, 也是(东)洋名。
    不过如你所说,真的是给不同场合用的。Ringo是我的网名>,<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