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30, 2007

金禧年的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扎根展翅

回应:廖国民 --- 现任:马佛青总会长
洪祖丰 --- 现任:马佛青咨询委员、大马佛教弘法会会长

撰文:颜爱心 --- 现任:马佛青咨询委员、下霹雳佛教会会长

马来西亚步入金禧年,举国欢庆国家独立50周年的当儿,在这多元社会中的马来西亚佛教,在拥有各族人民不同文化、宗教的背景下,也走了这么一段不短的日子;佛教青年也在这多元化的环境中,孕育成长。

50年来,马来西亚国家安定,经济成长,宗教文化的建设一直在开展中,马来西亚的佛教,在建国五十年中,积极的从事净化人心,美化社会的教育工作;佛教的生力军,佛教青年在这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分享着建国50年的欢欣与喜悦之际,一同来探讨生于斯,长于斯的马来西亚佛教青年,在这里的角色、特色,及其走过的历史轨迹,以及对建设大马佛教的未来与展望,特访了与佛教青年关系密切的二位佛青领导,马佛青总会长廖国民居士及咨询委员洪祖丰居士,畅谈马来西亚佛教青年的一路走来,及未来路在何方。

回顾与展望, 50年的马来西亚,佛教青年如何扎根展翅…

爱心:50年的马来西亚,大马佛教巳扎根成长,在展望未来的发展与弘化,佛教将会寄望予佛教生力军的佛教青年,身为马佛青总会长,您认为大马佛青该扮演什么角色?

国民:青年在任何社群都是时代的先锋。所以马来西亚的佛教青年在教内必须是风气的带动者。能不断的推陈出新以前瞻的方式,让佛法的弘扬可以应用时代的产物以切合时代的脉搏。

爱心:佛教青年必须以前瞻的方式来弘扬佛教,请举例佛青如何去与时俱进的应用现代方式来发展佛教?

国民:比如,有佛教青年通过音乐和歌曲来弘法、举办佛曲弘法会、甚至于将现代乐器和传统课颂结合。另一个好例子即是应用网络,如部落格、网络论坛的设立。此外,由于青年对时代脉搏的熟悉和对时代变迁的敏感,所以佛教青年也得针对新兴事物和时事课题提出佛教的观点,如克隆、基因改造等等。在牵涉佛教权益的事件上,佛教青年有时也得发挥愤怒青年的本色,表达我们的立场。

爱心:除了现代化的发展佛教,在独立50年的马来西亚,这多元社会中的大马佛教,在拥有各族人民不同文化、宗教的背景下,也走了这么一段不短的日子。您曾是马佛青总会的署理总会长,目前是佛青敬重的咨询委员,以您个人的体验而言,佛教青年在这多元化的环境中,是如何的一路走来?

祖丰:佛教青年,一路走来,崎岖颠簸,内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佛青一路来秉持佛法就是办法的理念。碰到任何问题,佛青皆以慈悲为怀、智慧为导的精神去处理。尤其马来西亚佛教青年的总组织,马佛青总会,在这过程中,更是以不煽情、不暴躁,而是以冷静清晰的头脑,与有关当局交涉。例如在普照寺复工事件上,马佛青总会面对重重困难,却皆能以智慧的手法去处理。这样做,固然不好受,也得不到有关当局的同情,但也总算让那些有意扭曲课题来制造宗族冲突的别有居心之士无机可趁。

爱心: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佛教青年怎样发挥宗教情操去成就多元的和谐社会?

祖丰:有时在大环境下无法突破困境。佛青同仁只好以忍辱牺牲的态度,去换取社会和谐和国家繁荣。多元社会的繁荣和安定往往不是强势者对弱视者恩赐而得来的,而是弱视者的容忍与牺牲换取来的。因此,佛青的忍辱与牺牲是佛青为这多元社会做出的一大贡献。

爱心:佛青是佛教的生力军,就只能以忍辱与牺牲来争取合理的侍遇乎?

祖丰:佛法并不鼓励一味地忍辱与牺牲,而必须精进地去争取合情合理的待遇。在这方面,马佛青总会不曾怠慢。过去,佛青总会对华人文化、3M教学课题、道德课 程课题、膜拜场所课题、断肢法、回教化、回教国、回教徒与非回教徒的法律纠缠,国家团结课题等积极地向有关当局反应民间看法及争取合情合理的待遇。虽然往往无功而返,但从不气馁。

爱心:佛教青年捍卫佛教而要争取合理的侍遇,更肩负弘扬与发展佛教的责任,您认为佛青们要如何不负使命,发挥在教内的功能?

国民:佛教青年要在教内发挥作用,首先必须参于佛教组织。许多理想有抱负的佛青却由于过于孤芳自赏或觉得现有的佛教会过于保守而选择独善其身或只是针对佛教弊端发表评论。但是如此却无法带来实质的改变。我认为唯有参于,才能做出改变。就佛青组织而言,则可以举办一些动员社会基层的活动,如马佛青已办了廿二届 的大专佛青社区服务计划。

爱心:马来西亚是多元宗教信仰,以回教为官方宗教的国家,佛教青年除了紧贴时代脉搏来履行宗教责任,对教外要如何展现佛青的力量?

国民:在多元宗教、种族的我国,佛教青年更必须积极的和其他宗教徒和社群互动,这包括社会团体以及政府关联的机构,甚至是参与政府部们的活动,一来展示佛教青年的力量,二来不让佛教被排斥于国家发展的主流外。如参于大马青年理事会、争取青年体育部的青年交換计划等。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佛教青年在华社内部的民间活动。

爱心:在咱们这多元的宗教与文化社会中,您认为马来西亚佛教青年的特色是什么?

祖丰:马佛青的最大特色就是“通”。马来西亚的佛教青年,来自不同种族,有华人,暹罗人,僧加罗人等。他们以不同的语言作为媒介语。他们用华语,泰语,英语,马来语等学佛。 他们奉行不同佛教传承。有的奉行汉传,有的奉行藏传,有的奉行南传。 但他们都能彼此圆融,互相通达。他们真正体现了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这就是“通”。 世界上大概只有马佛青是这么“通”的。

爱心:大马佛青具备了如此殊胜的特色,是贴近民众,深入社会所难能可贵的因缘。为确保此角色与功能可达致,您认为佛教青年要如何更好的实践之?

国民:佛教青年,要贴近民众,深入社会,我认为,在教内必须极积的参与佛团,奉献力量投入服务,如此才能与教团互动与互惠,彼此同脉搏动,这样才能互助的彼此成就来服务佛教,服务众生。至于教外的参于——即是所谓的走入社会,我认为唯有通过组织的参于才能产生效果,也才能让公众“看见”佛青的参于。要走入社会,就必须从关怀社会做起。所以作为佛教青年领导机构的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有必要积极和非佛教团体互动,也必须回应社会课题,包括联署华团所发起的一些 针对社会课题的诉求,比如对冶安不靖的诉求。如此则可贴近民众,净化人心,深入社会,美化社会。

爱心:建国五十年,佛教在这美丽的国土扎根了,秉承佛陀的慈悲教诲,佛教青年发挥了什么功能?

祖丰:佛教青年的最大功能就是“净化人心,美化社会”。各种学佛及修持活动,就是要净化人心,建立人净土。各种慈善活动,就是要拔苦,让人间变得更美好。佛教青年积极捐血,捐眼角膜,辅导问题青少年,在能力范围内让人离苦得乐。过去数十年,成千上万的青年学佛,他们以净化的心,美化了社会。

爱心: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佛教青年如何奉献力量,共创大马佛教?

国民:佛教青年,回顾过去,在马佛青总会的带领之下,一直以来所从事的都是全方位的佛教工作。然而随着佛教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以及团体的不断增长及壮大,佛教事业的分工也必然随之变得更精细。这和发达的工商社会比相对简单的农业社会分工来得精细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在展望未来时,我认为马佛青往後应更专注于接引和培训青年,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学佛学会、大专佛学会、佛教会青年团的协调及培训。此外,马佛青也应带领青年以更具前瞻的宏观视野去发展大马佛教,尤其在和青年特质有关的领域。比如,佛教学术研究、时事评论、开创更契合青年的弘法方式——这包括佛曲创作、团康及用佛法探讨和青年及时代切合的课题等等。佛教青年能如此的服务与付出,则为开创与建设大马佛教奉献了力量。

两位佛青领导的对话,由此可见,在咱们的国家,这多元宗教,文化、语言、民族的马来西亚,又是处在这么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佛教青年是一直紧贴着大马佛教的发展,紧跟着时代的脉搏,发挥了青年先锋的角色及生力军的特色,为共创大马佛教奉献了心与力,扎下了根基。

走过的日子,是一个历史的启示,未来的日子,是一个展望的开启。马来西亚佛教青年的责任与使命,是一个继往开来,承先启後的佛青运动;是必须不断注入力量,不停投入心血的万里长征。期许在这欢庆咱们国家辉煌50年的当儿,大马佛教青年,能坚毅承担,顺应因缘,勇于捍卫佛教的法身慧命,义不容辞荷担起爱教护法的责任,继续为佛教与众生,积极的做出奉献;与此同时亦建立共识,汇聚力量去开展对国家社会的建设与净化功用。

佛教青年,就此殊胜因缘,回顾过去,务实扎根,展望未来,展翅高飞。

(此访问稿刊于南洋商报登彼岸23/8/2007)

Sunday, August 19, 2007

达摩难陀长老圆寂一周年

达摩难陀长老圆寂,转眼间已近一年了。忆起长老,想起长老圆寂不久写了两篇文字,特贴上以表达对长老的敬意:

之一

长老,您离去了

您的肉身已经坏灭

佛陀说:诸法无常
而您说:生命无法确定,死亡却是确定的
因此我们本该含笑向你道别

但是在给您送行的那个下午
当祖丰在台上哽咽的向你致意时
台下的我早已热泪盈眶

其实和您不算亲近
但您魁伟的身影却像我学佛路上的灯塔
常常有种错觉 您就是佛陀

长老,没有语言能够道尽我们的感恩
五十四年
您改变了马来西亚佛教

我们的报答只能是
继续您的工作
建设马来西亚佛教


之二

达摩难陀长老于马来西亚二零零六年国庆日当天圆寂了。消息传来并不让人愕然。毕竟长老的肉身在过去一、两个月已开始衰败。甚至是过去两、三年里长老的身子都常感不适。也因此,佛青总会在过去几年都鲜少邀请长老出席我们的活动,除了大型的英语研讨会。

尽管已有太多的人说过,我们也还是得说,达摩难陀长老的离去,是马来西亚佛教,乃至是世界佛教的一大损失。是的,我们都明白诸法无常,凡有生必将有灭。然而我们也是有情众生,对于长老的离去,我们仍然感觉悲哀难过。

在马佛青于1970年成立时,便礼请达摩难陀长老为本会的宗教导师,一直到长老圆寂,他仍是本会的宗教导师。长老多年来给以马佛青许多的督导和教诲,他对佛教青年的关怀和爱护,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而再多的言辞也无法述尽马佛青对于长老的感恩。

达摩难陀长老对马来西亚佛教的贡献,对马佛青的恩惠,我们的回报只能是秉承长老的悲愿,以佛教青年的热诚和魄力,履行佛教的当代关怀,并感召更多的佛教青年,共同建设大马佛教。

Sunday, August 12, 2007

《你可以不生气》


《你可以不生气》译自一行禅师在2001年出版的 “Anger: Wisdom for Cooling the Flames”。一行禅师可说是当今国际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出家人之一。中文版译者为游欣慈。

在人类诸多情绪中,“生气”是最具破坏性的。对于生气,白隱禅师曾说:“地獄之门由此开”。恐怖份子的恐怖行径可说是对愤怒的极端渲泄。而我们一般人,也每天为许多或大或小的事,生或大或小的气。

佛陀更将生气和悭贪及无明并列为“三毒”。同样的佛陀也已经把熄灭怒火的工具传授给我们,那就是:念念分明地呼吸、拥抱愤怒,深层地观照认知它的本质。但生 气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总认为是某些人、事、物让我们生气。但是一行禅师在书中指出,如果深入的观察就会明了,我们生气的主因,其实是内心那颗愤怒的种 子。因为很多人面临和我们相同的情况时,却不会那样生气。

所以你其实可以不生气,但如何可以不生气呢?一行禅师的答案简单直接,那就是:正念。我们只需要念念分明的呼吸和走路。一行禅师如此说:愤怒就像一朵花, 刚开始时,你可能不了解它的本质或起因。但如果你知道如何以正念的能量拥抱它,它就会开始对你开启心房。你可以坐着,慢慢地数呼吸或练习行禅,慢慢地聚集 正念的能量来拥抱愤怒。

一行禅师在书中以许多生动的比喻和例子,告诉我们如何避免、照顾、熄灭及转化愤怒。开头的第一章就很别开生面的说明我们正在“吃进”愤怒。他举例说明,农 场里的鸡被关在小小的笼子里无法动弹,日夜都站在同一个地方。換作是你一定疯掉。而其实鸡也一样会疯掉。当我们吃了这样的鸡或它的蛋,我们就吃下愤怒。而 我们不僅以食物滋养愤怒,也透过眼睛、耳朵与意识接受及滋养愤怒。一部电影、一则新闻、一篇报导,乃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都可能蕴藏愤怒。因此我们必须 念念分明的饮食及消费。

我特别感受深刻的是,一行禅师要我们照顾我们的愤怒,一如母亲照顾她的孩子。“如果母亲正在廚房工作,突然听到房里孩子的哭声,她一定会立刻放下工作去安 慰孩子。……这时她会先抱起孩子,温柔地拥抱他,她身体的能量就会慢慢地进入孩子的身体抚慰他。同样的,当愤怒生起时也要这么做,你必须放下手边所有的 事,因为此时最重要的就是回到自己,照顾内心的孩子——愤怒,没有任何事比好好照顾它更重要的了。”

在书里,一行禅师还有太多太多对愤怒 特别的形容,比如他还认为愤怒是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此外他也教导我们如何处理和表达,而不是压抑我们的愤怒,尤其是对我们所爱的人的愤怒。他举了实际的 例子说明,许多夫妻、父子、母女如何以念念分明的方式,倾听、沟通、一起观照和转化愤怒。

一行禅师在此书中所开示的是简易浅显的佛法,往往反复在“念念分明的呼吸及走路”之间。其实佛法本就纯朴。我们如果能念念分明的呼吸和走路,何只可以不生气。那其实就是修行。

柔佛水灾的启示

柔佛州在去年杪和今年初两度遭受大水灾的侵袭。对许多蒙难的灾黎,这次的水灾肯定成为他们记忆中不易抹去的一页。但对于更多幸免于这场劫难的人来说,我们又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首先,从这两场大水灾中,我看到人性丑恶的一面。从报章上的报导,我们看到许多被赋予责任去拯救灾黎的人士,却趁“水”打劫,要灾黎们缴交一笔费用才施与援 手。此外,我们也看到许多的商店被人洗劫一空。何谓“悲悯之心,人皆有之”?恐怕深受其害的灾民之心灵创伤还远甚于水灾带给他们的伤害。

所幸的是,在这场水灾中,我们也看到了更多人性光辉的一面。许多热心人士和团体,当然包括了许多的佛教团体和个人,都本着人溺己溺、同体大悲的精神,源源不 绝的向灾区运送救济品,同时也还深入灾区向在水深火热的灾民施与各种援助。此外,我们也看到许多的团体也自动自发的发起筹款活动,而这些筹款活动也获得广 大社会人士的热心回应。这一丝丝的暖意希望可以温暖灾民寒冷的心。

当然,这次的水灾给我们更大的启示就是无常。这水灾让我们明白安逸是无常的。当风调雨顺(我曾以为,脱离了农业社会,我们不必再祝福大家风调雨顺了),生活 安定时,我们必须提醒自己这是无常的。灾难随时可能降临。但更重要的是当灾难来临时,我们更要提醒自己,这也是无常的,灾难也会成为过去,我们因此有勇气去面对,去改变我们的环境。

此外,这次灾情之严重,范围之广泛,雨量之泛滥,也让我们看到更大的无常。原来气候也可能会有巨大的改变的。不禁联想到最近的全球暖化现象,许多地区的冬天 不再冷了,雪不再下了。该冬眠的动物们和我们一样以为秋天一去冬来到,但是当冬天迟迟都不来时,他们也无所适从了。原来连一年四季都不是恒常的。有科学家 认为,全球暖化不全是人类的错,他们认为太阳的温度逐渐升高才是罪魁祸首,原来所谓的恒星也不是恒常不变的。

其实,水文学家早就发现雨量不断升高的现象,所以水文学家对降雨量的推算也不断提高。马来西亚的主要桥梁和排洪系统的设计都是以应付百年一遇的洪水为标准。 但是二十年前所推算的百年一遇的降雨量和现在水文学家所推算的,却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换句话说,当初足以应付百年一遇的排洪系统,到了现在却发现它不能 负荷了。这不又是诸行无常吗?

这次的水灾,也该让一向以为马来西亚得天独厚,没有什么天灾而疏以防范的国人醒过来了。我认同这次的水灾确是天灾,毕竟雨水的泛滥不是人力之所能及。但是灾难发生後,人为的不当处理而让灾民蒙上更大的苦难却不能归咎于天灾了。美国卡特灵那的风灾是另一个因人为因素让原本是天灾的灾情更严重的例子。当然,像河 床淤塞、沟渠阻塞等造成排水量锐减的种种人为问题就更不必提了。

洪水退後,一般留下满目疮痍,但愿柔佛州的洪水退後,能够让我们有更深的启示和领悟。谨愿所有受灾情影响的人,也能走出心中的阴霾。愿所有肩负重任的人,明白天灾虽然无法避免,人力却能减轻其所带来的苦难,而把工作做好。更愿风调雨顺。

此文曾发表于《慈悲》杂志

Sunday, August 5, 2007

宗教和谐、建国基石

2007年是马来西亚建国五十周年。作为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自独立以来国家领袖便将种族和谐看成是建国最重要的基石。但是,曾几何时,除了种族的分野之外,国人之间的宗教分歧越来越严重。甚至于越来越多人对宗教的认同已超越了种族认同。虽然种族和谐的重要依然不可忽视,但是我们更不可忽略今时今日的我国,宗教和谐其实已变得比种族和谐来得更加迫切。其实如果仔细观察和思考,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真正牵动人民和政府紧张神经的主要都是宗教课题。尤其是近来牵涉非穆斯林信仰依斯兰教而引发的多宗司法案件,更是让国内外高度关注。因此2007年的卫塞节主题便以此为立足点,而定为:宗教和谐、建国基石。

宗教虽是出世间或神圣的,但宗教和谐或者宗教分歧追根究底却是人为的。所以我们依然需要以世俗的方式应对。我认为宗教和谐就像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一样,必须建立在公平公正公义上。在我国这个多元宗教的国度里,唯有各宗教的教众认为他们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时,宗教和谐才可能实现。我国的宪法尊重宗教自由,也赋于各宗教信徒平等的地位。然而在多宗牵涉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司法案件中,却让许多的非穆斯林觉得穆斯林的法律地位高于非穆斯林。这样的发展,肯定对宗教和谐没有好处。因此我国的行政、立法及司法三机构必须采取恰当的步骤,如有必要包括修改法律,以确保各宗教徒之间不会有自身权益受到侵蚀的感受。唯有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他们站在平等的平台时,宗教徒之间的和谐相处才可能是真正发出内心和持久的。

其实所有正信的宗教都热爱和平,并要求其信徒和他人和谐相处。但是有些教徒因为过度推崇个人的宗教信仰,而认为自己的宗教比所有的其他宗教都来的优越,因此无法尊重他人的宗教,有者更因此无法理智的看待宗教之间的不同,甚至付之于极端举动来解决宗教的分歧。因此我认为各宗教内部应该强化平衡力量。所有国内的宗教在宣教的过程当中,应该提醒其教徒们,我国是个多元宗教的国家,我们在奉行自己的宗教之余,也得尊重其他宗教。当我们认为自己的宗教最优越时,别人一样认为他的宗教最优越。期待着我们的宗教领袖们都能有如此的醒觉。

宗教和谐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宗教和谐却是这个国家不可或缺的建国基石。趁我们在卫塞节愐怀佛陀之时,也学习佛陀的大悲大智,让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去体现宗教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