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7, 2011

花少不愁没颜色

昨天回老家。晚上妈妈看《经典名曲歌唱大赛》,其中一位七十多岁的参赛者唱《西风的话》,引起我的注意。当时我心想,他竟然唱潘越云的歌。但是他的歌词和我熟悉的潘越云的版本有两句不同,第一句是“你们可记得”,而潘的版本为“你们可曾记得”。这是小问题,可以不提。但是第二句不同,意思和意境就完全转换了,那是“花少不愁没颜色”,阿潘唱的是“花开不愁没颜色”。

于是我就说了,“应该是‘花开不愁没颜色’”。弟弟却答道“‘花少’应该比较正确,因为是秋天”。想想也是。而且“花少不愁没颜色”,应该比“花开不愁没颜色”的意境似乎更深远。

但是,《西风的话》一直是我很喜爱的潘越云的歌。“花开不愁没颜色”更是我觉得很美、很有意境的一句歌词。于是回到吉隆坡後,上网搜一搜相关资料。赫然看到这样的介绍:
《西风的话》是一首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歌曲,廖辅叔作词,黄自作曲。最早收录于上世纪30年代中学音乐教材《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而在今天的小学音乐课上,它依然是一首保留曲目。

在网上看到的《西风的话》大合唱版。
歌词如下:

去年我回来,
你们刚穿新棉袍。
今年我来看你们,
你们变胖又变高。
你们可记得,
池里荷花变莲蓬?
花少不愁没颜色,
我把树叶都染红。

歌词看似简单,犹如儿歌,其实意境深远。歌词的主题是成长和成熟。西风即秋风,拟人化的秋风看到了儿童的成长,于是想到自然界植物的成熟(荷花变莲蓬)。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但春天那繁花似锦的景色,却是再也见不到了。这就好比人从儿童长成大人,就失去了孩提时代的天真烂漫。但是没有关系,因为在失去了天真烂漫的同时,人却得到了成熟,而成熟也未尝不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所以最后两句说:“花少不愁没颜色,我把树叶都染红”,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歌词所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平和、冲淡的心态,配上淳朴而舒缓的旋律,使这首歌令人久久难忘。

我一直还以为《西风的话》是潘越云的歌呢!但是当初潘越云演唱时为什么要把“花少”改成“花开”呢?误了我三十年。

7 comments:

  1. 黃自還有許多代表作如《天倫歌》、《踏雪尋梅》、《玫瑰三願》,等等。其中,我還特別喜歡《花非花》,收錄在李泰祥的《偶然與追尋》(歌曲與音樂演奏)專輯中。
    這裡還有個美麗的誤會 - 在FB看到“花少不愁沒有顏色”,還以為你又要說茉莉花革命後,雖然XX花革命雖然少,但是支持者卻眾多云云 - 連我也被政治化了。

    ReplyDelete
  2. 以前聼得都是兒童版,聼成人版又有另一番滋味。

    ReplyDelete
  3. 老戴,這是一個草木皆兵的時代,政治化已經是一個常態。不過說回來,你是否知道當年為何潘越雲的版本要改動歌詞呢?我很耿耿於懷因為這句歌詞是整首歌中的精華,誰知竟然是被更動的。

    ReplyDelete
  4. 我們認識潘越雲,應該是從《錯誤的別離》和《無言的歌》兩張專輯開始。其實,這是阿潘的精選集,所以,我們錯過了許多阿潘的歌曲和專輯文案。一直到2007年2月,滾石唱片發行了7張阿潘的復刻版CD,我才有機會比較全面的了解歌曲和文案內容。
    《西風的話》收錄在《無言的歌》專輯。根據專輯文案,阿潘說道:”在錄《西風的話》之前,製作人沒有告訴我,我的新唱片要收進這首歌;他一直到了進錄音室才告訴我這個消息,因此,我在毫無心理準備的狀況下,錄唱這首《西風的話》“。阿潘也提到,他在9歲的時候就開始唱這首歌曲,也常常的唱。我相信,阿潘和製作人李壽全應該對這首歌並不陌生,應該基於”開“是第一聲,音階也容易銜接,所以隨性的做了輕微的更動。以字面來說,”少“應該是屬於詩眼,的確比”開“的意境更高。

    ReplyDelete
  5. 謝謝你的資料。我先前就像也許是因為「開」比「少」容易唱吧?

    ReplyDelete
  6. 關於為什麼在《西風的話》,把“花少不愁沒顏色”,唱成“花開不愁沒顏色” ,我也請教了潘越雲Facebook的管理人。剛剛得到的答复如下:

    “ 據悉,這與當年謄譜的工作人員有關。一如「浮生千山路」中,"雨盡風恬"唱為"涼盡風恬"的傳言,便是當年滾石內部謄譜人員的疏失造成。“

    因此,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工作人員的疏忽。當然,阿潘9歲就開始唱這首歌,也常常的唱,是應該可以指正這項錯誤的。所以,我也不排除容易唱的原因,就將錯就錯,把”少“唱成”開“吧!

    ReplyDelete
  7. 我今年七十歲,我記得小時候在台灣長大時學到的歌詞就是「花開不愁沒有顏色」。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