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佛教组织有系统的进入马来西亚并开始发挥影响力是1990年代之后的事,而且都是发源于台湾的佛教组织。这些影响随着海外佛教组织在大专的活动,也对原有的大专佛学会带来了影响。甚至有者认为带来了一定困扰。
综合了前大专佛学会的领导层的意见及我个人的观察,海外佛教组织对本土佛教,尤其是大专佛教的影响可以分类成:
(一)资源的分化和竞争
海外佛教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最明显和直接的即是资源的分化和竞争。在马来西亚特殊政治氛围的大专学府了,这资源的分化可能会有更大的后遗症。
(二)派系的形成和信徒的分化
所有海外佛教组织和我国佛教传统的多元和圆融的精神和面貌格格不入。这些组织不但在教义上有鲜明的宗派色彩,甚至有着强烈的“组织色彩”,严重的话即是“山头主义”。从内修上看,过度的标榜宗派也容易让学生过早的将自己定型在某一个宗派上,而错过探索最契合自己的修行法门。从外弘来谈,过早的定格于某一组织,也将导致他们往后可能欠缺宏观的马来西亚佛教观。
(三)对新学佛者造成困扰
新生们可能因此认为佛教是个四分五裂的宗教,而选择避而远之,或者选择投入其他宗教学会。那么对佛教就是得不偿失了。
(四)自主权的受侵蚀
以个人经历为例:一个在本土活动,应用本土佛教资源的佛教组织,在面对发生在我国内部影响国内佛教社群的事件时,却必须向位于外国的总部请示立场。这相等于把我国佛教殖民化了。把马来西亚佛教变成台湾佛教的附庸。
然而马来西亚是个结社自由的国家。我们无法也不该阻挠任何组织的成立。更何况,这些都是正信的佛教组织。而它们之外,还有很多附佛外道也在渗透大专学府,那才是真正的问题。其实影响大专佛学会最大的不是海外佛教组织,而是教育制度、社会风气、网络世界等等影响着我们的这一代大学生不再热衷参与佛教组织的种种事项。
在面对如此许多挑战的时刻,佛教组织之间必须互相支援、鼓励、赞叹、协调、共事。其中最大的症结在于我们必须拥有正确的身份认同。我们必须以佛教徒的身份认同为优先,组织身份认同为次。作为有关大专的佛教徒,我们必须认同、支持大专佛学会为有关大专内唯一的佛教代表单位。
综合了前大专佛学会的领导层的意见及我个人的观察,海外佛教组织对本土佛教,尤其是大专佛教的影响可以分类成:
(一)资源的分化和竞争
海外佛教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最明显和直接的即是资源的分化和竞争。在马来西亚特殊政治氛围的大专学府了,这资源的分化可能会有更大的后遗症。
(二)派系的形成和信徒的分化
所有海外佛教组织和我国佛教传统的多元和圆融的精神和面貌格格不入。这些组织不但在教义上有鲜明的宗派色彩,甚至有着强烈的“组织色彩”,严重的话即是“山头主义”。从内修上看,过度的标榜宗派也容易让学生过早的将自己定型在某一个宗派上,而错过探索最契合自己的修行法门。从外弘来谈,过早的定格于某一组织,也将导致他们往后可能欠缺宏观的马来西亚佛教观。
(三)对新学佛者造成困扰
新生们可能因此认为佛教是个四分五裂的宗教,而选择避而远之,或者选择投入其他宗教学会。那么对佛教就是得不偿失了。
(四)自主权的受侵蚀
以个人经历为例:一个在本土活动,应用本土佛教资源的佛教组织,在面对发生在我国内部影响国内佛教社群的事件时,却必须向位于外国的总部请示立场。这相等于把我国佛教殖民化了。把马来西亚佛教变成台湾佛教的附庸。
然而马来西亚是个结社自由的国家。我们无法也不该阻挠任何组织的成立。更何况,这些都是正信的佛教组织。而它们之外,还有很多附佛外道也在渗透大专学府,那才是真正的问题。其实影响大专佛学会最大的不是海外佛教组织,而是教育制度、社会风气、网络世界等等影响着我们的这一代大学生不再热衷参与佛教组织的种种事项。
在面对如此许多挑战的时刻,佛教组织之间必须互相支援、鼓励、赞叹、协调、共事。其中最大的症结在于我们必须拥有正确的身份认同。我们必须以佛教徒的身份认同为优先,组织身份认同为次。作为有关大专的佛教徒,我们必须认同、支持大专佛学会为有关大专内唯一的佛教代表单位。
如果有兴趣,也欢迎你阅读全文。
海外组织有完整系统和体制,可能长期来说,更能持久运作。大专佛学会,有时会面对青黄不接的问题,而且资源也有限。而且,在大专活动,毕业之后,回到地方上要如何衔接佛教活动?如果是海外组织,衔接就比较不是问题。但无可否认,大专佛学会比较兼容与自由。我大学时期没机会参加大专佛学会的活动,没能了解到大专佛学会的特色,因为一放假都回家乡的道场办活动。记得几年前抱着好奇心去参加某个海外组织的营,参加完毕虽然很赞赏他们,但是更确定自己无法融入。或许组织文化色彩太鲜明,让我觉得不是佛教团体,而是某个师父的团体,感觉很不舒服,因为佛教不是以三宝作为依归吗?因此,自己始终没加入任何海外团体组织,而选择留在“居士林”。请教大专佛学会的特色和本质是什么?
ReplyDelete小小的看法。
ReplyDelete其实,如果把大专看得太大,未免太沉重。事因,大专制度短短三(或四)年,一年能够办活动的大概是在两个学期,撇开学期里的迎新周念书周考试周,能够办活动的时间,大概只有短短的几周,一周里,也可能有短短的一两天,是校方认可的活动天。校方(这里指的是大多数的IPTA)能够认同的组织不多,校方对佛教的认识更甭谈。大专佛学会很多的日子都是呼啸的过去,除非是佛学会的领导层,还是留下的学长,才能有这种体验特色的机会。
但是,如果把大专看得太小,未免太肤浅。大专生是展现成熟和磨练的时刻,从青涩懵懂的中学生到被生活牵着走的工作人士,大专生是最好的年岁,也是许多直销保险看准人力投资的地方。同样的,以大专生的身份开始学习佛法,其思考层面会更有深度。
这些,都是我们参加大学佛学会和参加别的团体所不能体验的。叫不叫本质呢?大概是如实的现象吧。
难得的,是当大专佛学会能够集聚了在大专求学的学生,给了他们无限学佛的可能,让大家看到佛法的浩瀚,让大家巩固对佛教的情操,然后善用了很多工具。
这个,大概就是特色吧?
一个人能够在大专佛学会的因缘是很短暂的,而且,如果您陪同各大专,您也会发现,每个大专的因缘不一样,每一届的因缘也不一样。起起落落,上上下下。但是,当看见了不少的大专生在毕业过后用不同的方式在大马佛教里服务学习,这个就是其感动之处。
this thought came into my mind after the conference : while we are still discussing on how to accomadate for those chinese speaking & english speaking people in the Biddhist organisation, the churches in Malaysia & Singapore are already running prayer meetings in Japanese, Korean, Indonesia, Burmese, Philipines languages etc etc ! are we too 眼光如豆??
ReplyDelete是的,可能我们都忽略了非华裔佛教徒的需求,尤其是佛教徒外劳。我听说,一些来自缅甸的佛教徒特地从缅甸请来出家人以进行宗教仪式。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