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31, 2010

分享Blogger知识

一个朋友问:「在《我的链接》(指侧边栏[sidebar]里的一个小工具[gadget])中,您是怎样上载图片的?」简单的问题,可以简单的回答:有关图片是通过更改模板(template)来加插的背景图片。

但是真要解释清楚话就长了。也许可以趁机分享自己所累积的一些Blogger知识。

Blogger(即Blogspot)是和Wordpress齐名的最普遍的网志网站,两者各有优劣点。Blogger可供选择的模板不多,但是它允许用户自由的更改模板。Blogger也不提供空间让用户上载图片作为背景图片之用。所以要在Blogger里加插背景图片,用户必须把相关图片上载到提供文件储存(files hosting)之第三者网站上,而且必须是提供URL直接链接的网站。我使用的是Photobucket。是一个可靠的免费网站。

把我们要用的图片上载到文件储存网站后,我们需要抄下该图片的直接链接(Direct Link URL)。接着我们就可以到Blogger的Customize - Layout - Edit HTML去更改模板了。

专家(不是我)的建议:更改模板之前,一定要作备份。我的建议:如果你对HTML、CSS及Template等没什么概念,在作任何更改之前,还是先看看Tutorials on Blogger Template Design了解一下。

如果是要加插整个页面的背景图片,就把以下的HTML代码放到「body {」之下:

body {
background:url("图片的直接链接") repeat;
other existing HTML codes (don't change) }

所谓「图片的直接链接」的例子是这样的:
http://www.backgroundlabs.com/backgrounds/154.jpg

如我般放到侧边栏里《我的链接》的图片就是加了以下的HTML代码:
.LinkList {
background: url("http://i1020.photobucket.com/liaukm/books-left.png") no-repeat 0px 10px; }

以上的代码可以放在「.sidebar { html codes }」之下。

如果是要把图片放在侧边栏的其他小工具内,就必须对「.LinkList」作相对的更改。我就在不同的小工具放了不同的背景图片,如《经典回顾》的卡带、《旧帖重温》的纸和笔、《博客文库》的竹。由于《旧帖重温》本身是HTML小工具,有关代码是直接放在该小工具里头,而不是在模板里。这个代码是这样:

<div style="background-image: url(http://i1020.photobucket.com/liaukm/cassette-s-1.gif);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ackground-position: bottom right; margin-right:-10px; padding-right: 100px;">

可以下载我的模板做参考。下载后把文件解压,然后用WordPad或其他Text Editor打开,不过不建议用Notepad。WordPad可以在Start - All Programs - Accessories里找到。

Sunday, March 28, 2010

未知死焉知生

在电影《送行者》或《入殓师》中,入殓师是一项不光彩的工作。男主角大悟的妻子美香因为他坚持入殓师这份工作离他而去。澡堂老板娘的儿子山下——也是大悟的儿时玩伴,也因为大悟的入殓师工作而鄙视他,并和他保持距离。但是却因为澡堂老板娘的逝世,大悟为她入殓,而让山下及美香改变了对大悟从事入殓工作的观念。

电影中的这个情节让我想起在年少气盛时,对那些做法事的出家人很有点瞧不起。反之,对那些坚持不做法事的出家人很赞叹。这样的观念不是我个人独有的,那是我当时所处的环境下的主流观念。我相信现在还有不少人持有这样的观念。

这个观念,却因为祖母的去世,第一次受到冲击。在去年处理父亲的后事时,也再次让我感叹——要找出家人办一场佛化葬礼是那么的不容易。由于「知识僧」不愿涉足其中,而出现了办法事的出家人对正信佛教的掌握并不强的现象。结果虽然是由佛教出家人主持的佛化葬礼,在过程中也还是掺杂了很多民间及道教的信仰和仪式。而且有一些还是我们告诉师父说不需要。

现在的我终于明白死亡是庄严的。入殓、居丧、葬礼是生者向死者的告别,也是死者给予生者最后的记忆。这一切都意义深远。其实死亡是每一个人必经之路。也是每一个家庭必得面对和处理的事情。这一切本该是自然而庄严的。但是却基于对死亡的忌讳,让我们把这一切弄得神秘并百般禁忌。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我觉得这句话没有道理。为什么一定要得知道生的意义才能探索死的意义呢?体会了死亡的庄严,你才会对生命有更深的尊重。所以我说:未知死焉知生。

Friday, March 26, 2010

生命的再出发

朋友向我推荐一部日本电影,DVD收了一段时间总算在近日看了。本片日本原名:《おくりびと》。中文片名在中港台各不同:台湾《送行者》、香港《礼仪师》、大陆《入殓师》。三者中我觉得台湾的《送行者》较接近原意。我看的DVD只有英文名 “Departures” 。我查网上字典发现「おくりびと」的意思为「出发」即“Departure”。

其实外文电影的中文名常常不是直接翻译,而是根据剧情另外取名。这是我所不认同的。我认为一部电影或任何其他创作,命名是其创作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作用就如画龙点睛。很多时候作品的名字也反映了创作者的企图。比如这部电影,取名《出发》其实代表了电影对生命和死亡的一种态度——即死亡是生命的再出发。重点是死亡。而所有的中文片名的重点却都是个人。

回到电影本身,我觉得这是一部很唯美,也相当矫情、斧痕太露的电影。电影中有太多很刻意的铺排。因为伏笔太明显,电影最后的父子情戏段,反而失去了张力。无论如何,它还是可以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死亡的庄严和死者应有的尊严。但是美芳认为由男人来替女死者净身和更衣是冒犯了女性的尊严。

此外,我也在电影中看到日本人的文化真的在很多方面和华人有太多相似之处,包括出殡的队伍、孝子的孝服等等。反倒是我不知道经过文化大革命洗劫后的中国文化是否还留下这些。

关于这部电影另外要说的是,我虽然不是音乐人,但是却很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在电影结束后的字幕中发现电影里连贝多芬的乐章也采用了。

Tuesday, March 23, 2010

马华重选谁将胜出

扰扰嚷嚷了半年之久的马华重选,终于开打了,日期一如蔡细历一早所说的三月。

黄家定的重出江湖,最叫我觉得意外。我之前对朋友们说,他一定不会干冒晚节不保的风险。

黄家定的再战江湖也带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平面媒体对他的复出多是肯定之词,但是网络上却是一片否定之声。

自我懂得看报纸以来,马华党争便是见报率很高的新闻。但是记得向来是两派之争。像这回三大派再加上独派和一些无间道派的热闹似乎还是头一遭。

一般预测总会长之争,蔡细历和黄家定势均力敌,翁诗杰大势已去。但是谁会笑到最后呢?我认为若蔡黄直接对垒,黄家定胜算较高,但是在三角战中,我则大胆预测蔡细历将会胜出。至于署理一战,我猜廖中莱会赢。你的猜测又是什么?


Sunday, March 21, 2010

死刑的存廢

台灣法務部長王清峰因為本身廢除死刑的立場拒絕執行死刑,而最終辭職下台。據網上的報導,有網友搬出星雲法師作「反擊」,指連台灣知名宗教人士星雲法師都曾說「社會上某些人要求廢除死刑,我覺得沒有這個必要。」以這則新聞為引子,我設了一個民調,結果如下:

站在佛教的立場,你認為死刑應該廢除嗎?
應該61%
沒有必要36%
不知道3%

其中有兩個網友留下的評論各別代表「應該」和「沒有必要」廢除死刑的立場,摘錄如下:

Song Poh Siang:
聖嚴法師在1995年出版的《叮嚀》一書中有〈廢止死刑〉一文,開章明義首先表示:「佛教徒相信,天下沒有不能感化的壞人。如果能夠給犯錯的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這個人可能會是『浪子回頭金不換』,變成社會大善人。因此,站在一位佛教法師的立場,我主張廢止死刑。」

xincan:
佛教對生命的關懷是終極的。此生的生死並不代表一切都結束了,面對著無始輪迴的生命流,死刑可以是這生命流中的一個教育。倘若此死刑能讓生命有覺醒,因而使整體的生命流趨向解脫的,這何嘗不是好事。孔老夫子說了:『朝聞道,夕死可矣!』

我覺得他們說的都有道理。對於聖嚴法師的話,我特別想到據經典記載,鴦掘摩羅(Angulimala) 殺人無數後仍為佛陀渡化而證得阿羅漢果,儘管這雖然也不能證明佛陀對死刑的立場。

就像這個民調的結果一樣,其實佛教界對死刑的存廢并沒有一致的立場。台灣佛教界的兩大泰斗星雲法師和聖嚴法師對於死刑的存廢就意見不同。不過聖嚴法師雖贊同廢除死刑,他其實還有下文:「就我個人對佛教的理解,佛教應該是反對死刑的。我個人會視各國廢除死刑的社會機制是否成熟,再進行存廢的決定。因為一個社會如果還沒有成熟到廢除死刑的程度,貿然廢除死刑可能會產生許多社會問題與後遺症。但假若一個社會中人民的教育、政治制度、法律、法治等各方面已經普及健全,這時候就應該廢除死刑。」

這個民調也反映出認同「應該廢除死刑」的還是佔多數。我想一般情況也應該如此。我個人贊同廢除死刑。台灣的昭慧法師也認為:「『不殺生戒』必然包括了不殺任何生命,罪犯的生命並無例外,所以最起碼佛弟子本人,不宜擔任執刑法警的工作。再則,從以下兩則例子(即:「琉璃王屠城」及「長壽王本生」),也可以類推:佛陀會是以一貫的悲天憫人之情懷,來看待死刑的。」

同時,Buddhanet也有類似的說法而認為死刑不符佛教教義:

As capital punishment entails killing and therefore requires breaking the first Precept it is incompatible with Buddhist ethics and Buddhist social and legal philosophy. The Buddha described the judges of his own time as practicing wrong livelihood as they often handed down cruel or lethal punishments. Throughout history there have been devout Buddhist monarchs who have abolished capital punishment, often on the advice of monks, although such reforms have always been exceptional. Even today nearly all Buddhist countries maintain capital punishment although in some like Sri Lanka it is rarely used.

另一方面,即使不是站在佛教的立場,很多國家,尤其西方國家也都以人道立場廢除了死刑。

Wednesday, March 17, 2010

十个不能

一个朋友电邮了左边的这篇短文给我。他的电邮标题是: "Abraham Lincoln's Advice for 1Malaysia"。

据我的查证,这「十个不能」虽然常被误以为是林肯的语录,但是实际上却是在1916年出自Rev. William J. H. Boetcker之笔。无论如何,这确是智慧之言。

也许最近看了不少以文革为时代背景的小说,我在看这「十个不能」时首先想到的却是毛泽东,尤其是这两个句子:
"You cannot help the poor by destroying the rich" 和
"You cannot further the brotherhood of man by inciting class hatred"

而最符合我国国情的莫过于:
"You cannot strengthen the weak by weakening the strong" 和
"You cannot help men permanently by doing for them, what they could and should do for themselves"

想当年的毛泽东应该没看过这些话。或者看了,不过却认为都是些废话。我国的政治领袖应该也一样。搞不好,可能还认为那是西方荼毒我国人民思想的阴谋。

在网上找不到好的中译,所以尝试将这「十个不能」翻译如下:
  1. You cannot bring about prosperity by discouraging thrift.
    你不能以劝阻节俭来促进繁荣。
     
  2. You cannot strengthen the weak by weakening the strong.
    你不能以削弱强者来增强弱者。
     
  3. You cannot help little men by tearing down big men.
    你不能以贬低大人物来帮助小人物。
     
  4. You cannot lift the wage earner by pulling down the wage payer.
    你不能以扳倒发薪者来提升受薪者。
     
  5. You cannot help the poor by destroying the rich.
    你不能以毁灭富人来帮助穷人。
     
  6. You cannot establish sound security on borrowed money.
    你不能依赖借来的钱建立健全的安全措施。
     
  7. You cannot further the brotherhood of man by inciting class hatred.
    你不能以煽动阶级仇恨来增进人们的情谊。
     
  8. You cannot keep out of trouble by spending more than you earn.
    你不能以超过你所得的开销来解决问题。
     
  9. You cannot build character and courage by destroying men's initiative and independence.
    你不能以毁灭人们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来塑造他们的个性和勇气。
     
  10. You cannot help men permanently by doing for them, what they could and should do for themselves.
    你不能以代替人们去做他们能做也本应该做的事,来长久地帮助他们。

Monday, March 15, 2010

经典回顾——兼回复老戴

现在想起来:最爱的歌手还是潘越云。回顾以前的歌曲,发现阿潘的歌还是令我如此喜爱。就像年少时偶然在同学家听到她的《野百合也有春天》便开始搜素她的歌曲一样,现在我也在网上搜索阿潘当年的歌。

之前分享的潘越云《最爱》当然是我很喜爱的一首歌,李宗盛的曲很美,钟晓阳的歌词更美。「红颜若是只为一段情,就让一生只为这段情。一生只爱一个人,一世只怀一种愁。」听这首歌时是在大学。还记得当年有一位刚换画的不同系的女同学对这首歌的评语是:一生怎能只爱一个人?

但是阿潘的歌中,《最爱》却还不能算是我的最爱。实际上潘越云的很多歌曲都让我爱不释手。如: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谢谢你曾经爱过我、无言的歌、野百合也有春天、痴痴的等、相思已是不曾闲等等。这些歌曲中最爱的应该是《相思已是不曾闲》。这首歌还是当年的好友,老戴给介绍的。那个时候是张国荣最红的时候,也是香港粤语歌的天下。同学之中,听台湾华语歌的似乎就我们几人。

相思已是不曾闲》是卓以玉的曲、许芥昱的词。歌词不长,意境无穷。是现在那些连成语是褒义贬义都分不清的作词人写不来的。

说情说谊 说海天那边的消息
说奔向南方 无穷无尽的心意
海比天高 恩比山高
怎奈春雨把巉崖都化作软泥
怎奈后园花枝又都高过竹篱
叮当的风铃 代替了檐溜点滴
相思已是不曾闲 更那得功夫咒你
相思已是不曾闲 更那得功夫咒你

其实当年我就只是听歌,这些MV都是现在才看到的。

Friday, March 12, 2010

好话和真话

今早在988电台听到一个节目嘉宾问主持人是要响应「三好运动」说好话还是要说真话?嘉宾和主持人的结论是不说好话,只说真话。言下之意是「好话」就不是「真话」。我深不以为然。

「三好」是佛光山多年来所推动的一项运动,即「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我没有看过有关运动的论述,但我想它应该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现代简化版。而「说好话」应该也就是八正道中的「正语」。

佛陀在相应部-道相应-无明品中说:「诸比丘!云何为正语耶?诸比丘!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诸比丘!此名之为正语。」由此可见,正语的首要条件就是「离虚诳语」——就是必须是真实的话。因此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并不存在「不是真话」的「好话」。

但是反过来,真话就一定是好话吗?佛陀在增支部V卷198章中这么说:「比丘们,具有五个要素的言语为善说,而非不善;为无疵,不为智者所责备。是哪五个呢?『适时、真实、柔和、有益、慈爱而语』。」

所以无益的真话不是好话。而真话也必须在适当的时刻,以柔和、慈爱的方式来说,才能算是「善说」——即「好话」。

Wednesday, March 10, 2010

工作所见

我在沙巴的水坝工程开始地质探测工作了。这两天到了工地去看看。由于地质探测队已经进入,做了开路的工作,我们这一次虽然还是要爬山,但是无须涉水了。而且地质探测队也在特别陡峭的地方做了梯子。当然他们不可能在每一处都做梯子。所以这次的工地勘察虽然确实是比上一回(详见《山水》)轻松了不少,但是对平日没做运动的我,这还是对体能的一个大挑战。

此外,除了拍了很多石头和泥土的照片,这次勘查也拍了一些其他的照片。放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我们是如此过河的。这本是用来载东西的。
地质探测队在陡峭的地方做了梯子。
 
在帐篷里草草用三夹板钉成的工人的床。白天这里像火炉,但他们说夜里很冷。
工人的一日三餐都得自己解决。主要食物是罐头食品和河里捉的鱼。
工人在森林里找到的 Tongkat Ali 是他们额外的收入。
虽然有我喜爱的竹,但是一如其他马来西亚的竹,颜色暗淡。
我最喜欢的还是这里高耸的树和蔚蓝的天。

Sunday, March 7, 2010

《风声》

最近有点烦,因为比较忙,要处理的事情很多,而能应用的时间却不多。昨天开了一天会议后,晚上决定放纵自己,什么都不理,看了一部电影——《风声》。

我认为这是一部很成功的商业电影,能够吸引观众追踪剧情的发展。我看了后,第一个念头就是,港台电影可以靠边站了,中文电影已经是中国电影的天下了。但是奇怪的是,《风声》似乎没在本地上映。

《风声》的剧情大纲是说在日本和汪精卫成立伪政府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军政要员遭杀害事件。特务处长获得情报知道一个代号为「老鬼」的地下党已经混入了剿匪司令部。特务处要抓出潜伏在司令部的地下党「老鬼」,故意发了一个假情报要引「老鬼」上钩。于是特务处发现了五个可疑对象:司令的侍从官白小年(苏有朋饰)、军机处长金生火(英达饰)、剿匪大队长吴志国(张涵予饰)、译电组组长李宁玉(李冰冰饰)以及行政收发专员顾晓梦(周迅饰)。

「老鬼」百分百肯定就在这五人当中,因此特务处将这五人骗到一间别墅里,软禁了他们,要找出谁是「老鬼」。另一方面,「老鬼」错误提供的那个假情报也将导致整个潜伏的地下党组织被日伪政权一网打尽。于是已被与世隔绝的「老鬼」,必须在四天时间里,想办法通知地下党情报是假的。这是影片好看的两条线,也是最抓出观众的两条线:谁是「老鬼」?「老鬼」要如何带出情报给地下党?

我觉得这是一部少有的没有犯驳情节的悬疑和推理电影(至少我目前还没有想到有犯驳之处),虽然也有牵强的地方。整部电影几乎就是在那间别墅里,但是却绝不会让人觉得沉闷。在怀疑与调查中,日本皇军特务机关长武田(黄晓明饰)与特务处长王田香(王志文饰)不择手段软硬兼施,所以电影里也有很多可能让人发恶梦的酷刑。

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片,剧情的发展当然是让人出乎意料的。「老鬼」和「特务处」的斗智,也同时带领观众思考,甚至在考验观众的智商和推理。电影的节奏也很明快,既没有台湾电影的拖泥带水,也没有香港电影的草率。唯一的败笔就是它的结尾有点狗尾续貂,最后的两场戏如果删掉就更好了。

这也是一部少有的以女性为第一和第二主角的电影。电影海报上的排名,由周迅和李冰冰领先。周迅的演出没有让我失望,她在我心目中最好的中国女演员的地位更牢固了。当然李冰冰也有很出色的演出。
这两张电影海报,一张以周迅居首,一张以李冰冰居首。

Thursday, March 4, 2010

两道选择题

给你两道选择题:
  1. 他很爱她。她细细的瓜子脸,弯弯的娥眉,面色白皙,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
    A、他一定会  B、他一定不会  C、他可能会
     
  2. 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沉稳,敢打敢拼。忽然有一天,他破产了。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
    A、她一定会  B、她一定不会  C、她可能会
有了答案了吧?这两道选择题是从一个朋友透过电邮分享的文章里摘录下来的。不知道原作者是谁,但是内容很有意思。转贴如下:

记得大学一堂选修课上。教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对我们说:「我受一家机构委托,来做一项问卷调查,请同学们帮个忙。」一听这话,教室里轻微的一阵议论开了,大学课堂本来枯燥,这下好玩多了。

问卷表发下来,一看,只有两道题。

(问题摘录如上)

一会儿,我们就做好了。问卷收上来,教授一统计,发现:第一题有10%的同学选A,10%的同学选B,80%的同学选C。第二题呢,30%的同学选了A,30%的同学选B,40%的同学选C。

「看来,美女毁容比男人破产,更让人不能容忍啊。」教授笑了:「做这两题时,潜意识里,你们是不是把他和她当成了恋人关系?」

「是啊。」我们答得很整齐。

「可是,题目本身并没有说他和她是恋人关系啊?」教授似有深意地看着大家:「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第一题中的『他』是『她』的父亲,第二题中的『她』是『他』的母亲。让你把这两道题重新做一遍,你还会坚持原来的选择吗?」

问卷再次发到我们的手中,教室里忽然变得非常宁静,一张张年青的面庞变得凝重而深沉。几分钟后,问卷收了上来,教授再一统计,两道题,我们都100%地选了A。

教授的语调深沉而动情:「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啊!」

善待自己的父母,他们永远是最爱你们的。

Monday, March 1, 2010

心安理得

几天前,出席了马佛青的新春聚餐。餐席上一位长者提到,为人必须「心安理得」,大家都同意,也都认为要「心安理得」不容易。我当时却突然想到为什么是「心安理『得』」?这个「得」字什么意思呢?问我身边那位自以为很帅的帅哥,他也不知道。今天突然想起此事,便到汉典上查了一下。

汉典对「心安理得」的解释为:「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一看,我就对「自以为」三字留了意。接着我对它的示例更感兴趣:「到后来忘却了真,相信了谎,也就心安理得,天趣盎然了起来。——鲁迅《病后杂谈》」原来要「心安理得」也不难,只要「忘却了真,相信了谎」,就可以了。怪不得那么多大官人可以那么「心安理得」。

由「心安」我又想到中国禅宗二祖慧可曾要求达摩祖师为他「安心」:

慧可大师立雪断臂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祖师曰:「将心来,与汝安。」
师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
祖曰:「我与汝安心竟。」

祖师们「安心」得却又如此直接了当、干净利落。钝根如我者只能老老实实依诸佛所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也就是说对「心」必须「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